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

永續債券與連結債券差異

 下列何者為可持續發展債券 (Sustainability bonds) 及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Sustainability linked bonds) 的 不同 之處? * 可持續發展債券之資金必須全部用於綠色或社會投資計畫;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資金用途不受限制 * 可持續發展債券之發行人無產業類別限制;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限制僅特定產業得發行 * 可持續發展債券之計畫書須包含發行人之整體永續發展策略概要資訊;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則不需提供相關資訊 * 發行可持續發展債券之企業財務需有足夠流動性與穩健性;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無特定限制 答案是: 可持續發展債券之計畫書須包含發行人之整體永續發展策略概要資訊;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則不需提供相關資訊 。  可持續發展債券 (Sustainability Bonds) 與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的主要區別 永續發展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s)和永續發展連結債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SLBs)是兩種不同的金融工具,它們在資金用途、發行條件和目標上存在顯著差異。 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可持續發展債券的募集資金必須專款專用,而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的資金用途則沒有限制。 以下是更詳細的比較: 可持續發展債券 (Sustainability Bonds) 資金用途: 募集到的資金必須全部用於具有環境和/或社會效益的特定項目,例如再生能源、節能建築、社會住宅或教育項目等。這些項目通常在發行前就會明確定義。 資金管理: 發行人需要建立一套嚴格的機制來追蹤資金的使用情況,確保資金確實投入到預定的綠色或社會投資計畫中。 績效連結: 債券的條款(例如票息率)通常與發行人的永續發展績效沒有直接連結。 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SLBs) 資金用途: 募集到的資金用途沒有限制,發行人可以將其用於任何營運目的,包括一般營運資金、併購等。 績效連結: SLBs 的核心特點是其債券條款(通常是票息率)與發行人的 預設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Targets, SPTs) 掛鉤。如果發行人未能達成這些預設目標,債券的票息率可能會...

永續發展連結債券解釋

 有關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Sustainability Linked bonds) 之敍述,何者最為符合? * 是一種債券,其回報完全取決於環境和社會責任的表現,而不考慮金融因素 * 是一種專注於支持可持續發展和環保項目的債券,通常由政府發行 * 是一種債券,其利率會根據發行機構的 ESG 績效表現而調整,以鼓勵更好的 ESG 實踐 * 是一種風險投資,其主要目標是實現高度的財務回報,而不關心環境和社會責任 答案為: 是一種債券,其利率會根據發行機構的 ESG 績效表現而調整,以鼓勵更好的 ESG 實踐 。  永續發展連結債券 (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的正確敘述 永續發展連結債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SLBs)是一種創新的金融工具,旨在鼓勵企業提升其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績效。 最符合永續發展連結債券的敘述是: 這是一種債券,其利率會根據發行機構的 ESG 績效表現而調整,以鼓勵更好的 ESG 實踐。 以下是對其他選項的解釋,以釐清永續發展連結債券的特性: 「是一種債券,其回報完全取決於環境和社會責任的表現,而不考慮金融因素」 :這個敘述不正確。SLBs 仍然是債券,其償付能力和基本回報仍與發行人的財務狀況相關。ESG 績效的表現只影響其利率的調整,而非完全決定回報。 「是一種專注於支持可持續發展和環保項目的債券,通常由政府發行」 :這個敘述更接近於 綠色債券 (Green Bonds) 或其他主題式債券的定義,而非永續發展連結債券。綠色債券的募集資金明確用於綠色或環保項目,而 SLBs 的資金用途則沒有特定限制,主要看發行人的整體 ESG 績效。雖然政府可以發行 SLBs,但企業發行者也相當普遍。 「是一種風險投資,其主要目標是實現高度的財務回報,而不關心環境和社會責任」 :這個敘述完全不正確。永續發展連結債券的本質是債券,不是風險投資。其核心理念正是將環境和社會責任與財務表現連結,以促使企業改善 ESG 實踐。 簡而言之,永續發展連結債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連結」**機制:發行人承諾達成特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Targets, SPTs),如果未能達成這些目標,債券的利率將會上調,反之則可能保持不變或有下調空間(...

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解析

 以下何種債券類別募集的資金,發行人較能自由決定債券的資金用途,增強公司資金運用靈活度,但需訂定可持續發展關鍵績效指標 (KPI)、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以及連結債券本息支付條件設計等機制,來確保發行公司將永續發展納入到其經營策略與商業模式中? * 綠色債券 * 社會債券 * 轉型債券 * 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答案為: 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  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您描述的債券類別是 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SLB) 。 這類債券的特色在於: 資金用途靈活: 發行人可以自由運用募集到的資金,不受特定綠色或社會項目的限制,這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資金運用彈性。 績效掛鉤: 儘管資金用途靈活,但發行人必須承諾達成特定的 可持續發展關鍵績效指標 (KPI) 和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 本息支付條件連結: 這些KPI和SPT的達成情況會直接影響債券的本息支付條件,例如如果未能達成目標,債券的票面利率可能會上調,以此激勵發行人將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其核心經營策略和商業模式中。 與此相對,綠色債券、社會債券和轉型債券通常會對資金用途有更嚴格的限制,要求將資金投入特定的環保或社會效益項目。  

調適策略選項的區別分析

 下列何者 不是 針對生活水準和公平風險的調適策略選項? * 海洋熱浪的預警 * 以工代糧計畫 * 微型貸款 * 農業保險 答案是: 海洋熱浪的預警 。  「海洋熱浪的預警」不是直接針對生活水準和公平風險的調適策略選項。 以下是各選項的分析: 海洋熱浪的預警(Marine heatwave early warning systems) :這是一種預防性的技術和制度調適策略,旨在監測和預測海洋熱浪的發生,以便採取及時的應對措施,例如保護海洋生態系統或調整漁業活動。它屬於環境管理和災害預防的範疇,雖然最終會間接影響生活水準(例如透過保護漁業資源),但其本身並非直接針對個人或社群的生活水準提供經濟或社會保障的策略。 以工代糧計畫(Food-for-work programs) :這是一種社會經濟調適策略,在災害發生或影響期間,透過提供工作機會以換取糧食或現金,直接幫助受影響的民眾維持基本生活水準,並能在過程中建設基礎設施以增強社區韌性,從而應對災害風險。 微型貸款(Microloans) :這是一種經濟調適策略,透過提供小額貸款,幫助弱勢群體或小型企業發展生計、分散風險、投資於適應性措施或從災害中恢復,直接提升其生活水準並管理財務風險。 農業保險(Agricultural insurance) :這是一種風險轉移的調適策略,旨在為農民提供財務保障,以應對因氣候變遷(如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農作物損失,從而穩定其收入和生活水準,並實現風險的公平分擔。 因此,「海洋熱浪的預警」雖然是重要的調適工具,但其主要功能是提供資訊和預警,而不是直接作為提升或保障生活水準以及公平風險分配的社會經濟或財務機制,這與其他三個選項有所不同。  

調適策略選項:生活水準與風險

 下列何者是針對生活水準和公平風險的調適策略選項? [甲] 微型貸款 [乙] 以工代糧計畫 [丙] 減少糧食損失 [丁] 學校供餐計畫 答案: 僅甲、乙、丁 。  解析 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減少糧食損失」不是最直接的選項: 微型貸款 (甲):提供小額貸款給貧困人口,協助他們開展小型企業或應對緊急情況,直接提升了他們的生活水準和承擔風險的能力。 以工代糧計畫 (乙):讓受災或貧困地區的人們透過勞動換取糧食,這不僅提供了糧食保障,也為他們創造了收入或資產,有助於提高生活水準並分散風險。 減少糧食損失 (丙):這確實有助於糧食安全,但它主要關注的是 供應鏈效率 ,減少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糧食的浪費。雖然長期來看有助於整體糧食供應和價格穩定,但它並不是直接針對 個人或家庭生活水準的提升 ,也不是直接提供 風險分攤機制 的策略。它更多是宏觀層面的供應管理。 學校供餐計畫 (丁):為學童提供餐食,直接改善了學童的營養狀況和健康,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特別是對貧困家庭而言,這顯著提升了他們的生活水準並降低了家庭風險。 因此,選項甲、乙、丁都直接關聯到個人或家庭層面的生活水準提升和風險分攤,而丙則更側重於宏觀的糧食系統效率。  

氣候風險與不動產證券化

 下列何者 並非 氣候相關風險帶來的機會? * 開發高效能供熱系統 * 開發創新低碳產品 * 融資綠色債券 * 不動產證券化 答案是: 不動產證券化 。  不動產證券化 並非氣候相關風險帶來的機會。 氣候相關風險帶來的機會 氣候變遷不僅帶來風險,也同時創造了新的商業機會。這些機會主要集中在 減緩氣候變遷 (如降低碳排放)和 適應氣候變遷 (如開發耐氣候變化的技術)兩個面向。 開發高效能供熱系統 :這是應對氣候變遷的機會之一。透過開發更節能、碳排放更低的供熱系統,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符合全球減碳趨勢。這類技術創新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市場和競爭優勢。 開發創新低碳產品 :隨著消費者和政府對環保意識的提高,市場對低碳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開發如電動車、綠色建築材料、再生能源設備等創新低碳產品,不僅能滿足市場需求,也能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份額。這直接關乎減緩氣候變遷的努力。 融資綠色債券 :綠色債券是專門用於資助具有環境效益的項目(如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污染防治等)的債券。隨著投資者對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因素的重視,綠色金融市場蓬勃發展。企業或政府透過發行綠色債券,可以獲得更優惠的融資條件,同時吸引對環境議題有承諾的投資者。這反映了金融市場對氣候行動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的資金募集機會。 不動產證券化 不動產證券化 是一種將流動性較差的不動產資產,轉化為可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證券的過程。它將不動產的未來收益權或所有權拆分成小份,並以證券的形式出售給廣大投資者,例如發行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等。 不動產證券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不動產的流動性,分散投資風險,並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資工具。 它本身與氣候相關風險帶來的機會沒有直接關聯 ,即使底層的不動產資產可能涉及綠色建築或氣候韌性項目,但證券化本身是一種金融操作,而非直接由氣候變遷引發的創新或需求。 總結來說,前三者都是應對氣候變遷挑戰所產生的新市場、新技術或新金融工具,而不動產證券化則是一種通用的金融工具,其存在和發展並非直接源於氣候相關風險帶來的機會。  

IPCC AR6 氣候變遷要點

 根據 IPCC AR6 給決策者的摘要報告,氣候系統的諸多變遷與全球暖化程度直接相關,這些變遷 不包括 何者? * 冬季變長 * 北極海冰、雪蓋與永凍土的減少 * 強烈熱帶氣旋比例增加 * 海洋熱浪 答案是: 冬季變長 。   根據 IPCC AR6(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決策者摘要報告 ,氣候系統的諸多變遷確實與全球暖化程度直接相關。在您提供的選項中, 「冬季變長」 這一項 不包括在 報告中明確指出與全球暖化直接相關的變遷。 以下是針對每個選項的說明: 北極海冰、雪蓋與永凍土的減少 這三者的減少是全球暖化最顯著的證據之一。隨著地球溫度升高,極地的海冰、陸地上的雪蓋面積以及多年凍土層都在持續退縮。這不僅會加速全球暖化(因為減少了反射陽光的白色表面,並釋放永凍土中儲存的溫室氣體),還會對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造成深遠影響。 強烈熱帶氣旋比例增加 IPCC 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導致海洋溫度升高,這為熱帶氣旋的形成提供了更多能量。雖然熱帶氣旋的總數可能沒有顯著增加,但 強烈熱帶氣旋(如四級和五級)的比例預計會增加 ,這些氣旋伴隨著更強的風速和更大的降雨量,對沿海地區造成更大的破壞。 海洋熱浪 海洋熱浪是指海洋溫度異常升高的持續事件。在全球暖化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大部分多餘的熱量,導致海洋熱浪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和空間範圍都在增加。海洋熱浪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例如珊瑚白化、魚類死亡以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喪失。 總結來說,IPCC AR6 報告強調的是暖化造成的 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增加 ,以及 冰凍圈的持續退縮 。而「冬季變長」則與這些趨勢不符,全球暖化普遍被預期會導致冬季變短、春季提早到來。 希望這些說明能幫助您更理解 IPCC 報告的內容。  

IPCC AR6 不可逆變遷

 根據 IPCC AR6 給決策者的摘要報告,過去及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哪些變遷在未來數世紀至數千年都是不可逆的? * 海洋 * 冰層 * 全球海平面 * 以上皆是 答案為: 以上皆是 。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的決策者摘要,過去和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以下變遷,在未來數世紀至數千年都是不可逆的: 海洋: 全球海洋溫度升高、深海酸化以及脫氧等變化,在百年至千年的時間尺度上是不可逆的。這些變化的程度將取決於未來的排放量。 冰層: 山地冰川和極地冰川在未來數十年至數世紀內將持續融化,這是不可逆的。永久凍土融化導致的碳損失在百年時間尺度上也是不可逆的。格陵蘭冰蓋在21世紀持續的冰量損失幾乎是確定的,而南極冰蓋也很有可能發生冰量損失。 全球海平面: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被認為是不可阻擋且不可逆轉的。當前數十年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決定未來數千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和幅度,這將導致沿海線不斷變化,並迫使許多沿海城市被廢棄。 因此,選項「以上皆是」為正確答案。 更多資訊請參考: IPCC AR6 Working Group I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PCC AR6 Report | Resources – Global Sea Level Change  

溫室氣體盤查常見誤區解析

 若企業為環境部公告納管事業者,關於溫室氣體盤查,下列敍述何者 錯誤 ? * 盤查邊界設定要與財務報表一致 * 盤查邊界設定為環境部核發的管制編號所涵蓋地理邊界 * 依據營運控制權法區分為直接排放或能源間接排放的單元或程序 * 不論依循任何溫室氣體盤查規範,企業都需要界定要盤查的範圍 答案是: 盤查邊界設定要與財務報表一致 。  溫室氣體盤查常見誤區 對於環境部公告納管的事業單位,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是其法定義務。然而,在盤查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迷思。以下將針對您提出的選項,說明何者為錯誤的敘述: 在溫室氣體盤查中, 「盤查邊界設定要與財務報表一致」 這個敘述是 錯誤 的。 為什麼這項敘述是錯誤的? 財務報表邊界與溫室氣體盤查邊界的目的不同: 財務報表主要目的是呈現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績效,其邊界設定基於會計原則和實體經濟活動。而溫室氣體盤查的目的是量化組織營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其邊界設定需要符合特定的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例如 ISO 14064-1 或 GHG Protocol)。 溫室氣體盤查的邊界設定原則: 溫室氣體盤查的邊界設定通常是依據 營運控制權法 (Operational Control Approach) 或 股權比例法 (Equity Share Approach) 來界定,並且會涵蓋排放源的地理邊界。其中,營運控制權法是臺灣環境部公告的溫室氣體盤查指引中建議採用的方法。這與財務報表所關注的實體範圍不一定相同。例如,一家公司可能在財務上控制某個實體,但在營運上不直接控制其排放源,反之亦然。 其他選項的正確性 盤查邊界設定為環境部核發的管制編號所涵蓋地理邊界: 這是 正確 的。環境部核發的管制編號通常會對應到一個特定的廠區或營運地點,該地點的地理邊界就是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的物理範圍。 依據營運控制權法區分為直接排放或能源間接排放的單元或程序: 這是 正確 的。營運控制權法是溫室氣體盤查邊界設定的一種常見方法,它要求企業將其擁有營運控制權的所有排放源納入盤查範圍,並區分為直接排放(範疇一)和能源間接排放(範疇二)。 不論依循任何溫室氣體盤查規範,企業都需要界定要盤查的範圍: 這是 正確 的。無論採用 ISO 14064-1、GHG Protocol 或其他國家標準, 界定清晰的盤查範圍 都是溫室氣體盤查的首要步驟,也是確...

溫室氣體盤查程序解析

 依據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基本程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若企業具有環境部公告納管事業者,該納管事業之盤查邊界由企業自行設定,並依據營運控制權法區分為直接排放或能源間接排放的單元或程序 * 金管會要求盤查邊界設定不需要與財務報表一致,但對於子公司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統計方法並無規範,僅要求企業內部各子公司必須一致 * 溫室氣體盤查主要依循四個步驟:決定排放量計算方式、蒐集活動數據、選擇合適的排放係數、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 不論依循任何溫室氣體盤查規範,企業都不一定要界定盤查的範圍 答案為: 溫室氣體盤查主要依循四個步驟:決定排放量計算方式、蒐集活動數據、選擇合適的排放係數、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 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基本程序 根據溫室氣體盤查作業的基本程序,以下是正確的敘述: 溫室氣體盤查主要依循四個步驟:決定排放量計算方式、蒐集活動數據、選擇合適的排放係數、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個選項完整且正確地描述了溫室氣體盤查的核心步驟,這些步驟是任何溫室氣體盤查規範都會遵循的。 其他選項的錯誤之處: 若企業具有環境部公告納管事業者,該納管事業之盤查邊界由企業自行設定,並依據營運控制權法區分為直接排放或能源間接排放的單元或程序 :雖然盤查邊界的設定方式(如營運控制權法)是正確的,但「由企業自行設定」對於納管事業來說並不完全正確。納管事業的盤查邊界通常會有明確的規範或指引,以確保一致性和完整性,而非完全由企業自由決定。 金管會要求盤查邊界設定不需要與財務報表一致,但對於子公司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統計方法並無規範,僅要求企業內部各子公司必須一致 :金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相關規範中,通常會鼓勵或要求盤查邊界應盡可能與財務報表的主體保持一致,以提高資訊的透明度和可比較性。且對於子公司的排放量納入統計方法通常會有明確的規範,例如要求採用合併財務報表的方式進行合併統計,而非僅要求企業內部各子公司一致。 不論依循任何溫室氣體盤查規範,企業都不一定要界定盤查的範圍 :這是錯誤的。 界定盤查範圍 是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的首要且最關鍵的步驟。沒有明確的盤查範圍,就無法有效且完整地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所有主流的溫室氣體盤查規範(如 ISO 14064-1、GHG Protocol 等)都明確要求企業必須清楚界定盤查範圍。  

淨零排放目標之不適當敘述

 關於 2050 淨零排放目標,下列敘述何者相對 不適當 ? * 温室氣體濃度過高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傳 * 極端氣候事件已經名列全球十大風險之一 * 全人類社會尚未對 2050 淨零排放取得共識 * 金融機構應發揮金融影響力,喚起更多客戶對於氣候風險與淨零排放的重視 答案是: 全人類社會尚未對 2050 淨零排放取得共識 。  關於 2050 淨零排放目標,何者敘述相對不適當? 這是一個關於氣候變遷和淨零排放目標的選擇題,讓我們逐一分析選項: 溫室氣體濃度過高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傳: 這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科學事實。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為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而引發全球暖化和極端天氣事件(例如熱浪、洪水、乾旱、暴風雪等)的頻繁發生。因此,這個敘述是適當的。 極端氣候事件已經名列全球十大風險之一: 由於極端氣候事件對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造成的巨大衝擊,許多國際組織和風險評估機構(例如世界經濟論壇)都將其列為全球性的重大風險之一。因此,這個敘述也是適當的。 全人類社會尚未對 2050 淨零排放取得共識: 儘管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承諾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但要說「全人類社會」都已取得共識則言之過早。這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不同國家發展階段、經濟結構、技術能力以及政治意願等因素,達成完全的共識仍有挑戰。因此,這個敘述 相對不適當 ,因為它誇大了共識的程度。 金融機構應發揮金融影響力,喚起更多客戶對於氣候風險與淨零排放的重視: 金融機構在全球淨零轉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們可以透過投融資決策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並透過提供綠色金融產品、資訊揭露等方式,提升客戶對氣候風險和淨零排放的意識。因此,這個敘述是適當的。 綜合以上分析,相對不適當的敘述是:「全人類社會尚未對 2050 淨零排放取得共識」。 儘管我們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但距離真正的「全人類共識」仍有距離。  

臺灣碳交易制度解析

 關於我國碳交易之現行制度,下列敘述何者 有誤 ? * 採自願減量給予減量額度,並由政府建置交易平台,將取得減量額度的資訊公開、移轉、交易或拍賣給有減量責任或需求者 *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規範減量額度如何取得、認證、申請 * 「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用以規範環評增量抵換機制 * 增量抵換額度的減量效益,也可用於碳交易 答案是: 增量抵換額度的減量效益,也可用於碳交易 。 臺灣碳交易現行制度說明 關於臺灣碳交易的現行制度,正確的敘述如下: 採自願減量給予減量額度,並由政府建置交易平台,將取得減量額度的資訊公開、移轉、交易或拍賣給有減量責任或需求者。 臺灣的碳交易制度確實包含自願減量機制,並透過政府建立平台來管理這些減量額度的流通。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規範減量額度如何取得、認證、申請。 這項辦法是自願減量專案的核心規範,詳細訂定了減量額度的產生與管理流程。 「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用以規範環評增量抵換機制。 此辦法主要針對環境影響評估中新增排放量的抵換要求,確保開發行為的溫室氣體排放能有所平衡。 錯誤敘述辨正 增量抵換額度的減量效益,目前在臺灣「不」可用於碳交易。 雖然增量抵換額度本身也代表了減量效益,但依據臺灣現行的法規設計,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抵銷環評案所產生的新增排放量,並未開放與「自願減量」所產生的減量額度進行混用或在碳交易平台流通。 希望以上說明有助於您了解臺灣的碳交易制度。  

永續債券類型與發行量

 目前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永續相關債券為? * 綠色債券 * 社會債券 * 轉型債券 * 可持續發展債券 答案為: 綠色債券 。  目前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永續相關債券是 綠色債券 (Green Bonds) 。 各類永續債券說明 永續債券市場涵蓋多種類型,其中綠色債券在發行量上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以下是對您提到的幾種債券的詳細說明: 綠色債券 (Green Bonds) : 用途 :募集的資金專門用於資助具有環境效益的項目,例如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提升、溫室氣體減量、廢棄物處理、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育等。 特點 :它是永續債券市場中發展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類型,深受全球投資者青睞,尤其是那些重視環保和氣候變遷議題的投資者。許多國家、國際組織和企業都積極發行綠色債券來推動其綠色轉型。 市場地位 :根據最新資料,綠色債券的發行量遠超其他永續債券,預計未來也將持續成長。 社會債券 (Social Bonds) : 用途 :募集的資金用於資助具有社會效益的項目,旨在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或幫助相關群體。例如:可負擔的基礎設施、基本服務(如醫療、教育)、可負擔的住宅、創造就業機會、糧食安全等。 特點 :在COVID-19疫情期間,為應對疫情帶來的社會衝擊,社會債券的發行量曾有顯著增長。 可持續發展債券 (Sustainability Bonds) : 用途 :結合了綠色債券和社會債券的目標,募集的資金同時用於資助具有環境和社會雙重效益的項目。 特點 :它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永續發展框架,讓發行人能同時兼顧環境和社會責任。 轉型債券 (Transition Bonds) : 用途 :主要為那些難以立即達到「綠色」標準,但承諾在特定時間內逐步實現低碳轉型的企業提供融資。資金用於幫助這些高碳排產業(例如水泥、鋼鐵、能源等)進行技術升級和流程改造,以減少其碳足跡,朝向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特點 :相較於綠色債券,轉型債券的目標更側重於「轉型」過程,而非直接的「綠色」活動。由於市場對其定義和標準尚無統一共識,發行量相對較小,但隨著全球淨零碳排共識的加強,其發展潛力巨大。 總結 雖然各種永續相關債券都在成長,但 綠色債券 因其明確的環境效益和成熟的市場標準,一直是全球發行量最大、最受歡迎的永續債券類型。它在全球永續金融市場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為氣候行動和綠色經濟轉型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

永續金融商品之正確敘述

 有關永續金融商品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 債券、基金、ETF 等金融商品皆可於投資流程中納入 ESG 因素 * 由於永續投資領域尚處於發展階段,投資方法論及具體影響皆未明確,故目前僅有機構投資人可購買永續金融商品 * 投資流程中納入永續概念可降低風險,然而衍生性商品風險相對較高,兩者概念相違背,故目前衍生性商品尚無法納入 ESG 因素 * 永續債券可分為綠色、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臺灣發行規模最大的類型為可持續發展債券 答案為: 債券、基金、ETF 等金融商品皆可於投資流程中納入 ESG 因素 。  以下是關於永續金融商品的正確敘述: 債券、基金、ETF 等金融商品皆可於投資流程中納入 ESG 因素 債券、基金、ETF 等各類金融商品確實都能在投資流程中納入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因素 。這是永續金融的核心概念,旨在引導資金流向對環境和社會有正面影響的企業或專案。透過考量 ESG 因素,投資人可以在追求財務報酬的同時,也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 以下是其他選項的錯誤原因: 「由於永續投資領域尚處於發展階段,投資方法論及具體影響皆未明確,故目前僅有機構投資人可購買永續金融商品」是錯誤的。 永續投資的確仍在發展中,但個人投資人也能購買永續金融商品。許多基金公司和券商都提供相關產品,讓一般大眾也能參與永續投資。 「投資流程中納入永續概念可降低風險,然而衍生性商品風險相對較高,兩者概念相違背,故目前衍生性商品尚無法納入 ESG 因素」是錯誤的。 雖然衍生性商品風險較高,但這並不表示它們無法納入 ESG 因素。實際上,市場上已經出現與 ESG 表現掛鉤的衍生性商品,例如連結永續發展指數的選擇權或期貨。永續概念旨在降低長期風險,這與衍生性商品本身的風險特性並不衝突,而是提供另一種風險管理和投資策略的面向。 「永續債券可分為綠色、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臺灣發行規模最大的類型為可持續發展債券」是錯誤的。 永續債券的分類確實包含綠色債券、社會債券、永續發展債券(結合綠色和社會效益),以及永續發展連結債券。然而, 臺灣發行規模最大的永續債券類型是綠色債券 ,而非永續發展債券。 希望這些資訊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對永續金融還有其他疑問,歡迎隨時提出。  

永續發展債券的正確定義

 以下有關可持續發展債券之敘述何者為正確的? * 可持續發展債券係指債券本息支付條件與發行人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D) 相連結之債券 * 可持續發展債券係指債劵所募集之資金擇一用於綠色投資計畫或社會效益投資計畫 * 可持續發展債券係指債券所募集之資金全部同時用於綠色投資計畫及社會效益投資計畫 * 可持續發展債券係指債券所募集之資金全部同時用於公司治理投資計畫 答案為: 可持續發展債券係指債券所募集之資金全部同時用於綠色投資計畫及社會效益投資計畫 。  永續發展債券的正確定義 在您提供的選項中, 永續發展債券 的正確敘述是: 永續發展債券係指債券所募集之資金 全部同時用於綠色投資計畫及社會效益投資計畫 。 進一步解釋 「永續發展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的設計宗旨,是將募集到的資金同時投入到對環境有益(綠色投資計畫)和對社會有益(社會效益投資計畫)的專案中。這種債券結合了綠色債券(Green Bond)和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Bond)的特性,旨在支持更廣泛的永續發展目標。 其他選項的說明: 與發行人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D) 相連結的債券 :這描述的是 永續發展連結債券 (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而非永續發展債券。永續發展連結債券的特點在於其債券條款(例如票息率)會根據發行人是否達成預設的永續發展績效目標而調整。 資金擇一用於綠色投資計畫或社會效益投資計畫 :這不符合永續發展債券「同時用於」的定義。單獨用於綠色計畫是綠色債券,單獨用於社會效益計畫是社會效益債券。 資金全部同時用於公司治理投資計畫 :公司治理(Governance)是永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面向,但專注於公司治理投資計畫的債券,通常會歸類在更廣泛的ESGS(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框架下,而非單獨定義為永續發展債券。永續發展債券強調的是對環境和社會的直接效益。 希望這個解釋對您有幫助!  

臺灣氣候變遷特性辨析

 下列何者 並非 臺灣地區的氣候變遷特性? * 海平面上升 * 侵臺颱風個數減少 * 臺灣夏季增長 * 降雨量呈現上升趨勢 答案是: 降雨量呈現上升趨勢 。  下列選項中,並非臺灣地區氣候變遷特性的是「降雨量呈現上升趨勢」。 根據氣候變遷相關報告,臺灣氣候變遷的特性包括: 海平面上升 :臺灣周遭海域的海平面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且上升速度較全球平均快。 侵臺颱風個數減少 :侵臺颱風的總數有減少的趨勢,但強颱的頻率增加,且伴隨的強降水事件增多。 臺灣夏季增長 :臺灣的夏季時間明顯延長,冬季則縮短。 降雨量變化趨勢不明顯 :年總降雨量的長期變化趨勢並不一致,部分報告指出年總降雨日數呈現減少趨勢,但極端降雨事件的強度和頻率則有增加的現象,整體呈現降雨兩極化,而非總降雨量呈現明確的上升趨勢。 因此,選項「降雨量呈現上升趨勢」並非臺灣地區氣候變遷的普遍特性,更精確的描述應為降雨型態的兩極化,即乾濕季分明,少雨日數增加,但大豪雨事件頻繁。 相關資訊可參考: 台灣氣候變遷趨勢 第二章臺灣氣候變遷分析 氣候報告示警本世紀末襲台颱風可能每年僅1至2個但風雨更強 氣候變遷報告:暖化持續到世紀末台灣夏天恐長達7個月  

海平面上升淹沒景點預測

 美國非營利氣候組織 Climate Central 預測,當地球升溫達攝氏 3°C,海平面上升將導致哪些景點成為水鄉澤國? * 臺北龍山寺 * 英國白金漢宮 * 日本東京塔 * 以上皆是 答案為: 以上皆是 。  美國非營利氣候組織 Climate Central 預測,當地球升溫達攝氏 3°C,以下景點都可能成為水鄉澤國: 臺北龍山寺 : 根據 Climate Central 的「描繪我們的未來」工具顯示,若全球暖化達到 3°C,臺北龍山寺將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英國白金漢宮 : 多項資料指出,Climate Central 預測在地球升溫 3°C 的情況下,白金漢宮將被海水環繞甚至淹沒至二樓。 日本東京塔 : 東京塔也被 Climate Central 列為在 3°C 暖化情境下,特別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地標之一。 因此,答案是「以上皆是」。 您可以透過以下連結了解更多資訊: 氣候與能源選擇將影響未來數百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 - 臺北龍山寺 氣候變化預測顯示白金漢宮及其他世界遺址被水環繞 氣候與能源選擇將影響未來數百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 - 白金漢宮 描繪東京的未來 - 東京塔  

海平面上升與人口影響

 美國非營利氣候組織 Climate Central 預測,當地球升溫達攝氏 3°C,海平面恐將淹沒全球多少人口的居住地? * 2 億 * 4 億 * 8 億 * 12 億 答案為: 8 億 。  根據美國非營利氣候組織 Climate Central 的預測,當地球升溫達到攝氏 3°C 時,海平面可能淹沒目前全球 超過 8 億人口 的居住地。 詳細說明 Climate Central 是一個專注於氣候變遷科學資訊的獨立組織,他們透過創新的研究和視覺化工具,幫助大眾了解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影響,尤其是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威脅。 他們的研究指出,如果全球氣溫持續上升,未能有效控制在巴黎協定所設定的目標內(例如限制在 1.5°C 內),地球升溫 3°C 的情境將會導致: 海平面大幅上升 :由於冰川和冰蓋融化加速以及海水熱膨脹,全球海平面將持續上升,且這種上升是不可逆轉的,意味著這些地區將永久被海水淹沒。 大規模人口流離失所 :超過 8 億人目前居住在預計將被高潮線淹沒的土地上。這將對全球沿海社區造成巨大衝擊,許多城市和地區可能需要實施前所未有的防禦措施,甚至被迫放棄居住。 亞洲面臨最大風險 :受影響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亞洲國家。例如,中國、印度、越南和印尼等國家,都有大量人口居住在低窪沿海地區,面臨著嚴重的長期淹沒風險。 長期影響 :儘管海平面上升的全部影響需要數百年才能完全顯現,但人類在未來幾十年內的行動,將決定這些長期後果的嚴重程度。若未能有效減排,後果將更為嚴峻。 簡而言之,地球升溫 3°C 對全球海平面和居住地帶來的影響是極其嚴重的,將導致數億人面臨失去家園的風險,並對全球社會、經濟和地緣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突顯了全球採取緊急且有力的氣候行動的重要性。  

海平面上升:臺北哪個區較安全?

 地球上升 2.5°C 情境下,臺北市和新北市哪一個區域低於海平面的情況 較不嚴重 ? * 三重區 * 萬華區 * 大安區 * 板橋區 答案是: 大安區 。  在地球升溫 2. 5 ° C 的情境下,要判斷臺北市和新北市哪個區域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較不嚴重,主要取決於其 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受到淹沒的風險就越小。 讓我們看看您提供的四個區域的平均海拔高度: 三重區 (Sanchong District) :平均海拔約為 2 公尺到 7 公尺。 萬華區 (Wanhua District) :平均海拔約為 4 公尺。 大安區 (Daan District) :平均海拔約為 13 公尺。 板橋區 (Banqiao District) :平均海拔約為 7 公尺。 哪個區域受影響較不嚴重? 根據這些數據, 大安區 是這四個選項中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約為 13 公尺。因此,在地球上升 2. 5 ° C 導致海平面上升的情況下, 大安區 受到低於海平面影響的程度將會較不嚴重。 詳細說明 海平面上升是氣候變遷的直接影響之一,主要是由於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和冰蓋融化以及海水受熱膨脹。儘管無法精確預測在 2. 5 ° C 升溫情境下海平面會上升多少,但科學家普遍預計將會有顯著的上升。 對於地勢低窪的地區,即使是相對較小的海平面上升,也可能導致: 淹水風險增加 :尤其是颱風或暴雨期間,海水倒灌和排水困難會加劇淹水情況。 海岸線後退 :低窪的沿海地區可能會被永久淹沒,導致土地流失。 地下水鹽化 :海水滲入地下水層,影響飲用水和農業灌溉。 相較之下, 大安區 由於其較高的海拔,能夠更好地抵禦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影響。它的地理位置相對遠離主要河口和海岸線,也降低了直接受到海水入侵的風險。而三重、萬華和板橋等區域,由於靠近河岸或地勢較為低窪,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下,面臨的淹水和災害風險會相對較高。 總結來說,考慮到海拔高度是抵禦海平面上升的關鍵因素, 大安區 是這四個選項中受影響最輕微的區域。 希望這些說明對您有所幫助!  

臺灣淹水最顯著地區

 全球暖化趨勢下,臺灣受到淹水影響最顯著的地區位在何處? * 西南沿海 * 北海岸 * 花東海岸 * 桃竹苗海岸 答案為: 西南沿海 。  臺灣受全球暖化影響,淹水最顯著的地區:西南沿海 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臺灣受淹水影響最顯著的地區是 西南沿海 。 為什麼是西南沿海? 這個地區之所以特別脆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地層下陷 :臺灣的西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彰化、雲林、嘉義、臺南等地,長年因為超抽地下水導致嚴重地層下陷。地層下陷會使得地表高度降低,讓這些地區更容易受到海水倒灌和暴雨積水的影響。即使沒有極端降雨,只要遇到大潮或颱風帶來的長浪,海水就可能漫過堤防,導致淹水。 極端降雨增加 :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使得臺灣的降雨型態也發生改變。雖然總雨量可能沒有顯著增加,但降雨強度卻大大提升,也就是說,短時間內的強降雨事件越來越頻繁。西南沿海地區的排水系統可能無法負荷瞬間的巨大水量,導致內水無法排出而淹水。 海平面上升 :全球暖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逐漸上升。對於地勢低窪的西南沿海來說,海平面上升會直接加劇淹水的風險,尤其是在天文大潮或颱風期間。 海岸地形與發展 :西南沿海地區多為沖積平原,地勢平坦且低窪,加上人口與產業密集,開發程度高,這些因素都使得淹水的影響更為廣泛且嚴重。 其他選項為何影響較小? 北海岸 :北海岸雖然也會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但其地勢相較西南沿海崎嶇,多為丘陵和山區,低窪平原較少,因此整體淹水風險不如西南沿海顯著。 花東海岸 :花東地區多為山脈和狹窄的海岸平原,地勢起伏大,水流排洩快速,且相較於西部地區開發密度較低,因此淹水風險也較低。 桃竹苗海岸 :桃竹苗地區的海岸線相較於西南沿海,地層下陷問題不若嚴重,且部分地區有台地地形,排水狀況相對較佳。 總結來說,西南沿海地區因為長期的 地層下陷 、受 極端降雨 和 海平面上升 的雙重夾擊,加上其 低窪的地勢 與 密集的人口產業 ,使其成為臺灣在全球暖化趨勢下,淹水影響最顯著的區域。 希望這些說明對您有幫助!您對臺灣其他地區的氣候變遷影響有興趣嗎?  

近年野火肆虐地區說明

 近年來遭遇野火肆虐的地區或國家為何? [甲] 加州 [乙] 加拿大 [丙] 印尼 [丁] 澳洲 答案: 甲、乙、丙、丁 。  近年遭受野火肆虐的地區與國家 近年來,全球多個地區都曾遭遇嚴重的野火肆虐,其中包括您提到的所有選項: 加州 (甲) :美國加州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大規模的野火,特別是在乾燥的夏季和秋季。由於氣候變遷導致的長期乾旱和高溫,加州的野火季節變得越來越長且破壞力更大。 加拿大 (乙) :加拿大近年來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野火季節,特別是2023年,該國野火導致的煙霧甚至飄散到美國和歐洲,影響範圍廣泛。 印尼 (丙) :印尼的野火問題主要與泥炭地和森林砍伐有關,尤其是在聖嬰現象期間,乾燥氣候使得火災更容易發生和蔓延。這些火災常常導致嚴重的霾害,影響鄰近國家。 澳洲 (丁) :澳洲是另一個經常遭受野火重創的國家,特別是2019-2020年的「黑色夏季」野火,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破壞和財產損失。 因此,選項「 甲、乙、丙、丁 」是正確的,這些地區和國家近年來都曾遭遇嚴重的野火災害。 野火的頻繁發生和加劇,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包括長時間的乾旱、高溫和強風,這些都是野火發生的有利條件。 人為活動 :不當的土地管理、故意縱火、農業焚燒以及基礎設施故障(如電線)都可能引發野火。 植被可燃性 :長期乾旱使得植被變得乾燥易燃,一旦有火源,便會迅速蔓延。 這些野火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影響生物多樣性,還會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遷,形成惡性循環。同時,野火對人類健康、財產和經濟活動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希望這些說明對您有所幫助!  

企業溫室氣體盤查規範辨析

 企業依據盤查目的,所需依循之溫室氣體盤查規範會有不同,其通用的基本原則,下列敍述何者 不正確 ? * 屬環境部公告之納管事業,必須依循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規定,進行盤查及紀錄文件化後上傳 * 屬單純想初步瞭解自身溫室氣體排放情況者,可選擇參考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算工具進行初步的盤查,或參考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NS 14064-1:2021、ISO 14064-1:2018 等相關規範進行盤查 * 屬金管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指定之揭露企業中,企業屬環境部公告納管事業時,該納管事業須依據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規定進行盤查,非屬環境部公告納管事業,則依據金管會規定進行盤查 * 屬跨國企業或國內產業供應鏈之上游供應廠商或下游客戶,雖非屬主管機關規範應執行盤查之企業,仍須依循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的盤查規範 答案是: 屬跨國企業或國內產業供應鏈之上游供應廠商或下游客戶,雖非屬主管機關規範應執行盤查之企業,仍須依循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的盤查規範 。  給定企業溫室氣體盤查通用的基本原則,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 屬跨國企業或國內產業供應鏈之上游供應廠商或下游客戶,雖非屬主管機關規範應執行盤查之企業,仍須依循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的盤查規範。 原因說明 環境部公告之納管事業: 這類企業確實需要依循環境部公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進行盤查、紀錄及上傳,這是法規要求。 初步了解自身排放情況: 對於只想初步了解自身排放的企業,可以選擇較彈性的方式,例如參考政府提供的計算工具,或依循如《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NS 14064-1:2021、ISO 14064-1:2018 等國際或國家標準進行盤查,這些都是正確且彈性的做法。 金管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指定揭露企業: 如果企業同時是環境部公告的納管事業,那麼就必須優先依循環境部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進行盤查,因為這是具法律強制力的規範。 如果企業不是環境部公告的納管事業,則需要依據金管會的規定進行盤查,這也是正確的,因為金管會有其揭露要求。 跨國企業或供應鏈廠商(非主管機關規範): 雖然這些企業可能不是主管機關強制要求執行盤查的對象,但為了符合客戶(尤其是跨國企業客戶)的要求、建立永續形象或應對未來潛在的碳關稅等,他們通常會 主動選擇 依循...

溫室氣體盤查:錯誤選項辨析

 關於溫室氣體盤查,下列敍述何者 不正確 ? * 企業若要執行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疇僅分為直接排放(範疇一)、能源間接排放(範疇二)共兩種 *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亞氮 (N2O)、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 (SF6) 及三氟化氮 (NF3) 等氣體為溫室氣體 *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一):指來自於製程或設施之直接排放,屬於公司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包括固定/移動燃燒源、製程/逸散排放源等 * 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二):指公司因外購的電力、蒸氣、熱,是來自於別人所擁有的資產、設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答案是: 企業若要執行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疇僅分為直接排放(範疇一)、能源間接排放(範疇二)共兩種 。  針對溫室氣體盤查的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企業若要執行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疇僅分為直接排放(範疇一)、能源間接排放(範疇二)共兩種 這個敘述是 不正確的 。國際溫室氣體盤查通常會包含 範疇三(Scope 3) ,即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涵蓋了公司價值鏈中,非公司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所產生的間接排放,例如員工通勤、廢棄物處理、採購商品和服務的排放等。因此,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的範疇不只兩種。 其他選項的敘述都是正確的: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亞氮 (N2O)、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 (SF6) 及三氟化氮 (NF3) 等氣體為溫室氣體 這項敘述是正確的。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確實明確列出了這些主要溫室氣體。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一):指來自於製程或設施之直接排放,屬於公司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包括固定/移動燃燒源、製程/逸散排放源等 這項敘述是正確的。範疇一排放是指企業本身直接控制或擁有的排放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二):指公司因外購的電力、蒸氣、熱,是來自於別人所擁有的資產、設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這項敘述也是正確的。範疇二排放是指企業因外購能源(如電力、蒸氣、熱能)而產生的間接排放,儘管排放源不在企業的直接控制之下,但其消費行為導致了這些排放。  

溫室氣體盤查範疇一說明

 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圍當中,常見的組織直接排放(範疇一)包含的項目中,以下哪一項 不包含 在內? * 組織所屬公務車的燃油排放 * 組織所屬員工上下班通勤的排放 * 組織所屬製程過程的排放 * 組織所屬鍋爐的燃料排放 答案是: 組織所屬員工上下班通勤的排放 。  在溫室氣體盤查的範圍一(組織直接排放)中, 組織所屬員工上下班通勤的排放 不包含在內。 溫室氣體盤查範疇一說明 範疇一(Scope 1)指的是 組織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 ,通常包含以下來源: 固定燃燒源排放 :例如鍋爐、發電機等燃燒燃料所產生的排放。 移動燃燒源排放 :例如組織自有或控制的車輛(公務車、貨車等)燃燒燃料所產生的排放。 製程排放 :生產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水泥生產、化學反應等。 逸散排放 :非刻意或意外洩漏的溫室氣體,例如冷媒洩漏、天然氣管線洩漏等。 為何員工通勤不屬於範疇一? 員工上下班通勤的排放通常被歸類為 範疇三(Scope 3) ,也就是 價值鏈的間接排放 。這是因為員工的通勤行為雖然與組織營運相關,但排放源並非由組織直接控制或擁有。 因此,在您提供的選項中: 組織所屬公務車的燃油排放 屬於範疇一(移動燃燒源)。 組織所屬製程過程的排放 屬於範疇一(製程排放)。 組織所屬鍋爐的燃料排放 屬於範疇一(固定燃燒源)。 而 組織所屬員工上下班通勤的排放 則不屬於範疇一。  

溫室氣體盤查範疇說明

 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圍當中,常見的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包含的項目中,哪一個 不包含 在內? * 物料運輸的排放 * 員工通勤 * 商務旅行 * 組織所擁有的緊急發電機 答案是: 組織所擁有的緊急發電機 。  企業的溫室氣體盤查範圍可分為三個範疇: 範疇一 (Scope 1):直接排放 這指的是組織 擁有或控制 的排放源所產生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 燃料燃燒:如工廠鍋爐、工業爐、車輛、船隻、飛機等。 製程排放:生產過程中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如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 逸散性排放:設備洩漏、冷媒逸散等。 範疇二 (Scope 2):能源間接排放 這指的是組織 外購 電力、熱力或蒸汽所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雖然排放源不在組織控制下,但其產生與組織的能源消耗直接相關。 範疇三 (Scope 3):其他間接排放 這指的是範疇一和範疇二以外,來自組織 價值鏈 的所有間接排放。這些排放源不在組織的直接控制範圍內,但卻是組織活動的結果。範疇三的項目非常廣泛,常見的包含: 物料運輸的排放 :原物料、產品的運輸。 員工通勤 :員工上下班的交通方式所產生的排放。 商務旅行 :員工因公務出差搭乘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排放。 廢棄物處理:組織產生的廢棄物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排放。 採購的產品與服務: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從生產到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週期排放。 特許經營(Franchises) 租賃資產(Leased assets) 資本財(Capital goods) 問題:哪一個不包含在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中? 答案是: 組織所擁有的緊急發電機 說明: 組織所擁有的緊急發電機,由於是組織 擁有或控制 的設備,其運作時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 範疇一(直接排放) ,而非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 希望這樣有更清楚的說明!  

台灣碳權交易相關法規

 下列何者為我國碳權交易直接相關的子法規範? [甲]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 [乙] 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丙] 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 [丁] 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 答案: 甲、丁 。  在台灣,與 碳權交易直接相關 的子法規範包括: [甲]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 :這是台灣取得「減量額度」(俗稱碳權)的主要途徑,透過企業或各級政府執行自願性減量專案,經審查通過後可申請核發碳權,這些碳權可用於碳交易,也可扣抵碳費。 [丁] 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 :此辦法主要用於環評增量抵換,當開發行為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時,需要進行增量抵換。雖然這些「減量效益」被稱為「類碳權」,且其嚴謹性不如自願減量專案產生的碳權,但它確實是碳權相關的一種抵換機制,且可在特定情況下用於抵換環評承諾的排放量,甚至在碳費制度中,其減量效益在達到指定目標後,可作為碳費繳納的抵減額度。 而其他選項的說明如下: [乙] 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這個辦法主要是針對需繳納碳費的企業,鼓勵其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換取碳費的 優惠費率 。雖然與減碳相關,但其目的並非直接產生可交易的碳權,而是與碳費的繳納方式和減免有關。 [丙] 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 :這個是規範碳費徵收對象在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時,需要達成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以適用優惠費率。它定義了減量目標,但本身並非直接關於碳權的產生或交易。 因此,直接與碳權交易相關的子法規範為 甲和丁 。 故正確答案為: 甲、丁  

碳費子法辨析與目標

 下列何者 不屬於 我國徵收碳費之相關子法? * 碳費收費辦法 * 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 * 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 答案是: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 。  在臺灣,徵收碳費的相關子法主要圍繞著《氣候變遷因應法》而制定,目的是為了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並促進溫室氣體減量。 關於碳費徵收的相關子法 在您提供的選項中,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不屬於我國徵收碳費的相關子法。 以下是各選項的說明: 《碳費收費辦法》: 這是直接規範碳費如何收取、計算方式、繳納期限等細節的法規,與碳費徵收高度相關。 《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旨在鼓勵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可能與碳費的優惠費率或抵減機制連結,因此是碳費制度的重要配套子法。 《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 這個名稱聽起來像是一個會規範徵收對象減量責任的文件,可能與碳費的徵收範圍或目標設定有關。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 這項辦法主要是針對企業或個人透過實施特定專案,達到溫室氣體減量效果後,可以申請取得減量額度(碳權)的機制。雖然與溫室氣體減量相關,但它主要聚焦於 碳權的生成與管理 ,而非碳費的徵收。碳權可以用來抵銷碳費,但辦法本身並非碳費徵收的直接子法。 因此,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 是關於碳權機制的管理,而非碳費徵收的直接相關子法。  

台灣碳交易性質說明

 我國現行推動之碳交易,性質屬於下列何者? * 自願減量額度交易 * 強制總量管制交易 * 自願與強制兩者混合 * 以上皆非 答案為: 自願減量額度交易 。  我國(台灣)現行推動的碳交易,性質屬於 自願減量額度交易 。 詳細說明 台灣目前主要採行的是 自願減量額度交易 (Voluntary Carbon Offset Market)。這表示企業可以透過執行各類減碳專案(例如造林、能源效率提升、再生能源等),經核證後取得「減量額度」(俗稱碳權),並在台灣碳權交易所進行交易。這些碳權可用於: 抵減碳費: 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使用國內減量額度來抵減部分碳費。 環評增量抵換: 在進行新開發案時,可使用碳權抵換增加的碳排放量。 碳中和宣告: 企業購買碳權以抵銷自身排放,達到碳中和目標。 未來發展與碳費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目前除了推動自願減量額度交易,也已經啟動 碳費 制度,對年排放量達一定規模的企業徵收碳費,這是一種「以價制量」的機制。 此外,環境部正積極規劃在2026年下半年試行,並於2027至2028年正式推動台灣版的 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 (ETS) ,屆時台灣的碳交易市場將會是 自願與強制兩者混合 的性質。然而,就「現行」推動的碳交易而言,主要是以自願減量額度交易為主。 希望這個解釋對您有幫助!  

台灣碳費相關規範概述

 下列何者為我國課徵碳費之相關規範? [甲] 氣候變遷因應法 [乙] 碳費收費辦法 [丙] 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丁] 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 答案: 甲、乙、丙、丁皆是 。 我國課徵碳費的相關規範是一個完整的法規體系,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甲] 氣候變遷因應法 這是碳費徵收的上位法源,明確了台灣推動碳定價、徵收碳費的法律基礎和方向。它確立了 2050 淨零排放目標,並授權主管機關訂定相關子法來實施碳費機制。 [乙] 碳費收費辦法 這是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訂定的子法,詳細規範了碳費的 徵收對象 (例如:年排放量達 2.5 萬公噸 CO2e 以上的電力業、製造業)、 計算方式 (碳費 = 收費排放量 × 徵收費率)、 繳費時程 以及 相關費率 等具體細節。 [丙] 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 這項辦法是為了鼓勵企業積極減碳而訂定。符合碳費徵收對象的事業,若能透過轉換低碳燃料、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或製程改善等措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達到主管機關設定的指定目標,就可以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經審查核定後申請適用 優惠費率 。 [丁] 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 這項規範進一步細化了「自主減量計畫」中需要達成的 減量目標 。它會根據不同的行業別或排放型式,設定具體的目標年指定目標和年度指定目標,作為企業申請優惠費率的依據。 綜合以上所述,這四項規範都是我國課徵碳費的相關依據,彼此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碳費制度的完整框架。因此,正確答案是: * 甲、乙、丙、丁皆是  

永續債券資訊取得管道

 持有永續相關債券的投資人能透過甚麼管道獲得發行企業的永續資訊? [甲] 發行永續債券計畫書 [乙] 定期申報之資金運用評估報告 [丙] 存續期間結束後之資金運用評估報告 [丁] 發行企業的財務報告書 答案: 僅甲、乙、丙 。  如何取得永續債券發行企業的永續資訊 對於持有永續相關債券的投資人來說,了解發行企業的永續資訊至關重要。這些資訊能幫助投資人評估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方面的表現,以及其永續承諾的履行情況。以下是投資人可以透過的管道: 發行永續債券計畫書 (甲) :這是企業在發行永續債券時會公開的文件,其中詳細說明了債券的發行目的、資金運用計畫、預期帶來的永續效益,以及相關的永續目標與衡量指標。這份文件是了解企業永續策略和債券核心資訊的重要來源。 定期申報之資金運用評估報告 (乙) :永續債券的發行企業通常會定期(例如每年)提交資金運用評估報告。這份報告會追蹤債券所募得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是否符合當初計畫書中所承諾的永續專案,並評估這些專案所達成的永續效益。這讓投資人可以持續監控資金的流向和永續成效。 存續期間結束後之資金運用評估報告 (丙) :在永續債券的存續期間結束後,部分發行企業可能也會提供一份最終的資金運用評估報告,總結整個債券期間的資金使用情況和永續成果。這雖然不一定是所有永續債券的強制要求,但若有提供,將能提供更全面的回顧。 發行企業的財務報告書 (丁) :儘管財務報告書主要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但現代許多企業也會在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SR報告)或永續報告書中揭露其在永續發展方面的政策、目標、績效和相關資訊。這些報告可以作為輔助資料,讓投資人從更宏觀的角度了解企業的永續經營理念。 綜合來看,發行永續債券計畫書、定期申報的資金運用評估報告,以及存續期間結束後的資金運用評估報告是投資人最直接且相關的永續資訊來源。雖然發行企業的財務報告書也可能包含永續資訊,但前三者更聚焦於永續債券本身的承諾與執行。 因此,答案為「 僅甲、乙、丙 」。  

永續融資與傳統產業分析

 對於難以減排的傳統能源密集產業公司而言,綠色債券的資金用途規定,將提高其籌資難度,而永續連結融資提供較適合的條件,以下何者 非 其原因? * 減碳目標明確納入融資條款 * 不限制資金用途,提供籌資彈性 * 無須設定具企圖心的永續目標 KPI * 貸款設定之永續目標 KPI 能與企業永續承諾結合 答案是: 無須設定具企圖心的永續目標 KPI 。  傳統能源密集型產業公司在面對綠色債券的嚴格資金用途規定時,確實會遇到籌資困難。相比之下, 永續連結融資 (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 SLL) 提供更適合的條件,以下是原因分析: 永續連結融資的優勢 減碳目標明確納入融資條款: 永續連結融資的核心特點是將公司的永續績效,特別是減碳目標,直接與貸款條款掛鉤。如果公司達成預設的永續目標(例如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的百分比),則可能獲得更優惠的利率。這種機制鼓勵公司積極推動永續轉型,並將永續策略融入核心業務。 不限制資金用途,提供籌資彈性: 與綠色債券不同,永續連結融資的資金用途沒有特定限制。這表示公司可以將資金用於任何營運需求,包括資本支出、營運資金、併購等,而無須將資金綁定在特定的綠色專案上。這對於需要資金進行全面轉型或投資多種減排技術的傳統產業公司來說,提供了極大的彈活性。 貸款設定之永續目標 KPI 能與企業永續承諾結合: 永續連結融資的績效指標 (KPI) 是根據借款公司的具體永續策略和目標來量身定制的。這意味著公司可以設定與自身業務和產業特性高度相關的永續目標,並將其與企業的整體永續承諾緊密結合。這種客製化的特性使得永續連結融資更能反映公司的實際轉型進程。 非永續連結融資原因的選項 您提供的選項中, 「無須設定具企圖心的永續目標 KPI」 並非永續連結融資適合傳統能源密集產業公司的原因。事實上,永續連結融資的關鍵在於 必須設定具備企圖心 (ambitious) 的永續目標 KPI 。如果目標不夠具體或缺乏挑戰性,融資方可能不會提供優惠條件,也無法真正推動企業的永續轉型。 因此,永續連結融資之所以適合難以減排的傳統能源密集產業公司,正是因為它提供了資金彈性,並透過與企業減碳目標掛鉤的機制,激勵公司積極實現永續轉型,而非迴避永續目標的設定。 希望這能解答您的疑問!如果您對永續連結融資或綠色債券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出。...

歐盟綠色債券標準內容

 以下何者為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之內容? [甲] 募得款項用途需與永續性分類規則具備一致性 [乙] 由發行人擬定的綠色債券架構的內容 [丙] 資金分配與影響報告 [丁] 要求由合規的獨立第三方進行外部驗證 答案: 甲、乙、丙、丁皆是 。  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之內容 歐盟綠色債券標準 (EU Green Bond Standard, EU GBS) 是一套旨在提高綠色債券市場透明度與可信度的嚴格標準。其主要內容包括: [甲] 募得款項用途需與永續性分類規則具備一致性: 這是 EU GBS 的核心要求。綠色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必須用於符合歐盟永續性分類規則 (EU Taxonomy Regulation) 中所定義的環境永續經濟活動。這確保了綠色債券的資金真正流向對環境有益的專案。 [乙] 由發行人擬定的綠色債券架構的內容: 發行人需要制定並公開其綠色債券框架,其中詳細說明了資金的運用、專案選擇標準、管理流程以及報告機制等。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清晰的資訊。 [丙] 資金分配與影響報告: 發行人必須定期報告資金的實際分配情況,以及這些資金所資助專案的環境影響。這有助於追蹤資金流向,並評估綠色債券對環境的實際效益。 [丁] 要求由合規的獨立第三方進行外部驗證: 為了確保綠色債券符合 EU GBS 的要求,發行人必須聘請獨立的第三方驗證機構對其綠色債券框架和報告進行驗證。這大大增加了綠色債券的可信度。 綜合以上所述,選項中提到的甲、乙、丙、丁皆為歐盟綠色債券標準的內容。 因此,正確答案是:甲、乙、丙、丁皆是  

全球暖化下的房地產風險

 全球暖化趨勢下,對房地產的威脅非常大的風險為何? [甲] 地震 [乙] 野火 [丙] 淹水 [丁] 土壤液化 答案: 乙、丙 。  全球暖化趨勢下,對房地產造成非常大的威脅的風險是 野火 和 淹水 。 原因解釋 野火(乙) :隨著全球暖化,氣溫升高和乾旱加劇,野火發生的頻率、強度和範圍都在增加。這對位於森林邊緣或乾燥地區的房地產構成直接威脅,可能導致房屋被燒毀或嚴重損壞。即使房屋未直接受損,野火產生的煙霧和空氣污染也會影響居住品質,並可能降低房產價值。 淹水(丙)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包括強降雨和海平面上升。這會增加河流泛濫、城市內澇以及沿海地區被淹的風險。房地產如果位於洪泛區或沿海低窪地區,將面臨巨大的淹水風險,不僅造成財產損失,也可能導致房價下跌或保險費用增加。 其他選項的考量 地震(甲) :地震雖然對房地產構成巨大威脅,但其發生與全球暖化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地震是地球板塊運動造成的自然現象。 土壤液化(丁) :土壤液化通常發生在地震後,因地震搖晃導致飽和的砂土失去承載力。雖然與地震相關,但它本身不是全球暖化直接導致的風險。 因此,在全球暖化趨勢下,與氣候變遷直接相關且對房地產威脅最大的選項是野火和淹水。  

氣候變遷減緩策略解析

 下列何者是氣候變遷的能源系統減緩策略? [甲] 開發碳捕捉和利用技術 [乙] 造林和植樹 [丙] 增加太陽能發電 答案: 僅甲、丙 。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指出, 減緩策略 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這些策略涵蓋了廣泛的行動,從能源效率提升到碳捕捉技術的開發。 以下是針對您問題的說明: 氣候變遷的能源系統減緩策略 氣候變遷的減緩策略通常分為幾個大類,其中能源系統的減緩策略著重於如何改變能源的生產、分配與使用方式,以降低碳排放。 [甲] 開發碳捕捉和利用技術 (CCUS) :這是一種直接從工業排放源或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起來或再利用的技術。它直接針對已排放或即將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是能源系統中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技術手段,特別是對於難以脫碳的產業(如鋼鐵、水泥等)。 [乙] 造林和植樹 :這屬於 自然碳匯 的範疇。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固定在生物質中。雖然這對於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顯著貢獻,但它主要被歸類為「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改變與林業 (LULUCF)」的減緩策略,而非直接的「能源系統」減緩策略。能源系統減緩策略更側重於能源生產和消費端的技術與政策變革。 [丙] 增加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是一種 再生能源 ,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比例,可以替代傳統化石燃料發電,從源頭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正是能源系統轉型的重要方向,因此是典型的能源系統減緩策略。 綜合以上說明,[甲] 和 [丙] 都直接關聯於能源系統的碳排放減緩,而 [乙] 雖然也是重要的減緩策略,但其主要分類屬於自然碳匯。 因此,正確答案是: 僅甲、丙  

臺灣氣候變遷報告要點分析

 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7-物理現象與機制》,下列何者為臺灣氣候變遷現象? [甲] 臺灣海平面過去數十年有上升的趨勢 [乙] 臺灣夏季增長 [丙] 臺灣少雨日數增加 [丁] 侵臺颱風個數有增加趨勢 答案: 甲、乙、丙 。  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7-物理現象與機制》: [甲] 臺灣海平面過去數十年有上升的趨勢 :報告指出,臺灣周遭海域的海平面近20年來每年上升約3.4毫米,為世界平均的兩倍,且全球與臺灣平均海平面在過去數十年皆有上升趨勢。 [乙] 臺灣夏季增長 :報告明確指出,在1957~2006年期間,臺灣的季節已觀察到明顯變化:夏季增長、冬季縮短,夏季已增加至少27.8天,冬季已減少至少29.7天。 [丙] 臺灣少雨日數增加 :報告提到,「最長連續不降雨日 (CDD) 及標準化降雨指數 (SPI12) 沒有長期變化趨勢,但中、南部測站的年際變化幅度較大,且在1960年後臺南、恆春及臺東站的氣象乾旱事件發生頻率明顯增多。」此外,也有資料顯示「小雨日數則有顯著的減少」。這代表少雨日數有增加的趨勢。 [丁] 侵臺颱風個數有增加趨勢 :根據最新的資料(部分來自2024年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與2017年報告精神一致), 未來侵台颱風個數受暖化影響將會減少 ,但風速及降雨會有增加趨勢。因此,「侵臺颱風個數有增加趨勢」是錯誤的。 綜合以上,符合《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7-物理現象與機制》的選項是 甲、乙、丙 。 因此,正確答案為: 甲、乙、丙  

溫室氣體排放範疇分類對照

 關於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與 ISO 14064-1:2018 溫室氣體排放範疇分類對照,下列敍述何者正確? * 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可歸類為類別一 *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可歸類為類別三 * 銷售產品廢棄處理產生的排放,可歸類為類別四 * 使用銷售產品產生的排放,可歸類為類別五 答案為: 使用銷售產品產生的排放,可歸類為類別五 。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與 ISO 14064-1:2018 溫室氣體排放範疇分類對照 關於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GHG Protocol) 與 ISO 14064-1:2018 溫室氣體排放範疇分類的對照,正確的敘述是: 使用銷售產品產生的排放,可歸類為類別五 以下是各選項的詳細解釋: 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可歸類為類別一 :這是 不正確的 。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通常歸類為範疇二(購用電力、熱或蒸汽)或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類別一(或稱範疇一)指的是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 ,也就是組織自身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所產生的排放。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可歸類為類別三 :這是 不正確的 。如上所述,直接溫室氣體排放歸類為 類別一 (或稱範疇一)。類別三(或稱範疇三)指的是 其他間接排放 ,包含價值鏈上下游的排放。 銷售產品廢棄處理產生的排放,可歸類為類別四 :這是 不正確的 。根據 ISO 14064-1:2018 和 GHG Protocol 的範疇三分類,銷售產品廢棄處理產生的排放屬於 範疇三的子類別 12 (Downstream leased assets) ,但 ISO 14064-1:2018 更精確地將其歸類為 類別 12 (End-of-life treatment of sold products) ,而非「類別四」。 使用銷售產品產生的排放,可歸類為類別五 :這是 正確的 。根據 ISO 14064-1:2018,使用銷售產品產生的排放屬於 類別 11 (Use of sold products) 。GHG Protocol 範疇三的子類別 11 (Use of sold products) 也對應此項。雖然 ISO 14064-1:2018 將範疇三細分為 15 個類別,但這裡的「類別五」指的是使用銷售產品的排放,它確實是間接排放的一種,且在 ISO 14064-1:2018 中有明確的對應。 希望這能幫助您釐清溫...

溫室氣體盤查之錯誤描述

 關於溫室氣體盤查,下列描述何者 不正確 ? * 盤查類似於我們健康檢查的概念,透過定期的檢查,藉此找到哪些地方可以改善、精進的部分 * 可藉由盤查結果找到排放熱點,進一步解析,發掘具有減量潛力的部分,再據以推動相關減量作為 * 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亞氨 (N20)、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 (SF6) 及三氟化氮 (NF3) 等氣體為溫室氣體,環境部列管事業只需要從中選擇一項溫室氣體進行盤查即可 * 企業經過相關活動數據的蒐集、彙整及計算,檢視自身營運活動中直接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答案是: 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亞氨 (N20)、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 (SF6) 及三氟化氮 (NF3) 等氣體為溫室氣體,環境部列管事業只需要從中選擇一項溫室氣體進行盤查即可 。  關於溫室氣體盤查的描述中, 不正確的選項是 : 環境部列管事業只需要從中選擇一項溫室氣體進行盤查即可 解釋: 《氣候變遷因應法》確實明訂了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亞氮 (N2O)、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 (SF6) 及三氟化氮 (NF3) 等七種氣體為溫室氣體。然而,環境部(原環保署)列管的事業在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時, 並非只需要從中選擇一項進行盤查 。 根據法規和國際規範(例如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需要 全面性地評估組織營運活動所產生或牽涉到的所有列管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意味著,被列管的事業需要針對其可能排放的上述七種溫室氣體進行量化和彙總,而不是只選擇其中一種。這樣才能完整掌握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現況,並作為後續減量策略的依據。 其他選項都是正確的描述: 盤查類似於我們健康檢查的概念,透過定期的檢查,藉此找到哪些地方可以改善、精進的部分: 這是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溫室氣體盤查就像為企業做一次「碳排放健康檢查」,透過系統性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找出排放的弱點和可以改進的地方,進而制定減量目標和計畫。 可藉由盤查結果找到排放熱點,進一步解析,發掘具有減量潛力的部分,再據以推動相關減量作為: 這是溫室氣體盤查的核心目的之一。盤查結果能幫助企業識別出主要的排放源(即...

上市上櫃永續守則解析

 關於「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之內容,下列敘述何者 有誤 ? * 提供我國上市上櫃公司參照訂定其自身之永續發展守則 * 涵蓋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大構面 * 不包含企業永續發展資訊揭露之要求 * 從原有的「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修正而來 答案是: 不包含企業永續發展資訊揭露之要求 。  根據題目的選項,關於「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的內容, 敘述有誤的是:「不包含企業永續發展資訊揭露之要求」 。 原因說明 「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 旨在引導公司實踐永續發展,其中 明確包含 對企業永續發展資訊揭露的要求。這份守則鼓勵並規範公司應定期、透明地揭露其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方面的績效與相關資訊,以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望並促進市場的健全發展。 其他三個選項的敘述都是正確的: 提供我國上市上櫃公司參照訂定其自身之永續發展守則 :這是這份守則的主要目的之一,作為公司制定永續發展政策和行動的指引。 涵蓋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大構面 :這三大構面(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ESG)是永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守則的內容確實涵蓋了這些方面。 從原有的「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修正而來 :為了更全面地納入國際永續發展趨勢,並提升我國上市上櫃公司在ESG方面的表現,原有的「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已修正並更名為「永續發展實務守則」。 希望這能幫助您釐清!  

上市櫃公司永續路徑圖辨析

 關於「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下列敘述何者 有誤 ? * 訂定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 * 按實收資本額自 2023 年起分階段推動 * 預計 2027 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 要求揭露內容包含範疇三排放量 答案: 要求揭露內容包含範疇三排放量 。  關於「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要求揭露內容包含範疇三排放量 說明: 「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確實規劃了溫室氣體盤查與揭露的時程,並且是根據實收資本額分階段推動。目標是希望在2027年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然而,關於 範疇三 的排放量,目前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是分階段實施,並非一開始就全面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都必須揭露範疇三。路徑圖中規劃範疇三的盤查與揭露將逐步推動,初期主要聚焦於範疇一和範疇二。 因此,「要求揭露內容包含範疇三排放量」這個說法,若指全面性且同步要求,則與路徑圖的實際規劃不符,因為範疇三是較後期且分階段推動的項目。  

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 策略

 以下何者是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 的核心策略? * 協力合作深化永續發展及達成淨零目標 * 揭露碳排資訊,從投融資推動整體產業減碳 * 整合資料及數據以強化氣候韌性與因應風險之能力 * 以上皆是 答案為: 以上皆是 。  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 的核心策略 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 的核心策略是 以上皆是 。 這份方案旨在深化臺灣在永續發展和淨零排放目標上的努力,透過金融力量引導產業轉型。以下將分別說明這些核心策略: 協力合作深化永續發展及達成淨零目標 這項策略強調跨部會、跨產業的合作,共同推動永續發展並達成淨零目標。它認識到單一機構或產業難以獨立完成這項艱鉅任務,因此鼓勵公部門、金融機構、企業和社會大眾攜手合作,共同投入資源和經驗,形成更強大的推動力。 揭露碳排資訊,從投融資推動整體產業減碳 此策略的核心是透過金融機構的投融資行為來促進產業減碳。具體做法是要求企業更透明地揭露其碳排放資訊,讓金融機構在提供貸款或投資時,能夠將企業的碳排表現納入考量。當企業的碳排資訊越透明、減碳表現越好,就越有機會獲得綠色金融商品的支持,進而促使整個產業鏈朝向低碳轉型。這也包含鼓勵金融機構發行更多綠色金融商品,引導資金流向對環境友善的產業和專案。 整合資料及數據以強化氣候韌性與因應風險之能力 這項策略著重於利用數據和資訊來提升臺灣應對氣候變遷風險的能力。它鼓勵金融機構和相關單位收集、整合並分析氣候相關數據,例如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海平面上升的趨勢等。透過這些數據,金融機構可以更精準地評估氣候變遷對企業營運和資產價值的潛在影響,進而強化自身和客戶的氣候韌性,並開發更符合氣候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和服務。 總體而言,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 是一個全面性的策略框架,透過金融機制引導資源,加速臺灣邁向永續發展和淨零排放的目標。  

氣候變遷因應法重點內容

 下列何者 不是 「氣候變遷因應法」之重點內容? * 2050 淨零排放目標入法 * 碳稅專款專用 * 穩健推動碳交易 * 優化碳盤查法規與系統 答案是: 碳稅專款專用 。  「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重點內容包括: 2050 淨零排放目標入法 :這是《氣候變遷因應法》最核心的修法亮點之一,將原有的長期減量目標「2050 年排放量降為2005 年排放量50% 以下」修正為 2050 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使臺灣的氣候法規與國際趨勢接軌。 穩健推動碳交易 :法案中明訂了 碳定價(carbon pricing)措施 ,除了碳費徵收外,也包括了 自願減量額度(碳權)交易 ,鼓勵企業透過取得減量額度來抵減碳費。臺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也是配合此政策的重要措施。 優化碳盤查法規與系統 :為了有效管理溫室氣體排放, 《氣候變遷因應法》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定期進行碳盤查,並公開碳排放數據 。相關的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也持續優化,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然而,選項中的「 碳稅專款專用 」並不是《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重點內容。臺灣目前是採用 碳費 徵收機制,而非碳稅。碳費與碳稅最大的差異在於, 碳費屬於專款專用 ,其收入會納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用於補助地方與中央政府執行減碳工作、研發減排技術、氣候變遷調適、公正轉型等項目;而碳稅則是由政府統籌運用,並無專款專用之限制。 因此, 「碳稅專款專用」不是「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重點內容 。  

歐盟綠債標準之目標辨析

 以下何者 非 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之目標? * 訂定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以強制要求歐洲地區之綠色債券統一規格 * 增加投資人識別及投資綠色債券,並使投資人能夠信任綠色債券的品質 * 給予綠色經濟活動更明確的定義,並降低轉型相關產業之發行人的潛在聲譽風險,以促進更多綠色債券的發行 * 導入外部審查機構的註冊及監理制度,以提高市場對外部審查機構的信任度 答案是: 訂定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以強制要求歐洲地區之綠色債券統一規格 。  歐盟綠色債券標準 (EU Green Bond Standard, EUGBS) 的目標是為了促進歐洲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提高透明度、誠信度以及投資者信心。 根據相關資料,以下是歐盟綠色債券標準的主要目標: 增加投資人識別及投資綠色債券,並使投資人能夠信任綠色債券的品質: 這是核心目標之一,透過標準化和透明化,讓投資者更容易辨識真正的綠色投資,並對其環境效益有信心。 給予綠色經濟活動更明確的定義,並降低轉型相關產業之發行人的潛在聲譽風險,以促進更多綠色債券的發行: 透過歐盟分類法 (EU Taxonomy) 等工具,明確定義什麼是「綠色」活動,減少「漂綠」風險,鼓勵更多發行人參與綠色債券市場。 導入外部審查機構的註冊及監理制度,以提高市場對外部審查機構的信任度: 為確保綠色債券的品質和可信度,建立外部審查機構的監管框架,確保其獨立性和專業性。 然而, 「訂定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以強制要求歐洲地區之綠色債券統一規格」 並非其目標。歐盟綠色債券標準是 自願性 的,而非強制性的。它為希望使用「歐洲綠色債券」標誌的發行人提供一個高標準的框架,但並未強制所有在歐洲發行的綠色債券都必須符合此標準。發行人可以選擇遵循或不遵循此標準,但遵循者將獲得「歐洲綠色債券」的標誌,以證明其符合高標準。 因此,非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之目標的是: 訂定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以強制要求歐洲地區之綠色債券統一規格 。    

歐盟綠色債券標準辨誤

 以下有關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之敘述何者 有誤 ? * 與國際資本市場協會所訂定之綠色債券原則 GBP 及氣候債券倡議組織所制定之氣候債券標準 CBS 兼容並蓄 * 為強制性之債券標準 * 其目標為提高歐洲地區綠色債券的透明性、完整性、一致性與可比較性 * 其係由歐盟委員會依據永續金融技術專家小組 (Technical Expert Group on Sustainable Finance) 的建議所制定 答案是: 為強制性之債券標準 。  有關歐盟綠色債券標準(EU Green Bond Standard, EUGBS)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為強制性之債券標準 解釋: 歐盟綠色債券標準目前是一個 自願性 的標準,適用於希望使用 EUGBS 標誌的債券發行人。雖然歐洲央行曾考慮過強制規範的期程,但目前的協議仍為自願性質。 其他選項的正確性說明: 與國際資本市場協會所訂定之綠色債券原則 GBP 及氣候債券倡議組織所制定之氣候債券標準 CBS 兼容並蓄 EUGBS 的制定確實參考並兼容了現有的國際標準和倡議,例如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的綠色債券原則(GBP)和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的氣候債券標準(CBS)。 其目標為提高歐洲地區綠色債券的透明性、完整性、一致性與可比較性 這是 EUGBS 的主要目標之一,旨在為綠色債券市場建立核心統一規範,以便投資者更容易識別和信任綠色債券的品質,並引導更多資金投入綠色及永續項目。 其係由歐盟委員會依據永續金融技術專家小組 (Technical Expert Group on Sustainable Finance) 的建議所制定 EUGBS的制定確實是歐盟委員會依據永續金融技術專家小組(TEG on Sustainable Finance)的建議所提出,TEG 在 2019 年發布了關於 EUGBS 的最終報告。  

氣候債券產業範圍

 以下何者 非 氣候債券分類標準的產業範圍? * 能源 * 水資源 * 土地利用與海洋資源 * 文創 答案是: 文創 。  氣候債券(Climate Bonds)主要關注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計畫。其產業範圍通常涵蓋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遷有直接效益的領域。 基於這個定義, 文創 (文化創意產業)不屬於氣候債券分類標準的產業範圍。 以下是氣候債券通常涵蓋的產業範圍: 能源: 包含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力等)、能源效率提升、智慧電網等。 水資源: 包含水資源管理、節水、污水處理、水利基礎設施等。 土地利用與海洋資源: 包含永續農業、林業、生態保護、海洋生態修復、污染防治等。 希望這個說明對您有幫助!  

氣候債券驗證程序詳解

 以下何者是氣候債券標準的驗證程序? [甲] 發行前 [乙] 發行後 [丙] 計畫性 [丁] 定期性 答案: 甲、乙、丙、丁皆是 。  氣候債券標準的驗證程序涵蓋了 發行前 、 發行後 、 計畫性 和 定期性 ,因此正確答案是 甲、乙、丙、丁皆是 。 以下是這些驗證程序更詳細的說明: 驗證程序說明 發行前 (Pre-issuance) :這是在氣候債券正式發行之前進行的驗證。它主要確認債券發行方是否符合氣候債券標準的相關要求,包括資金用途、專案篩選、管理流程以及對環境效益的評估方法等。這一步是確保債券的綠色屬性從一開始就得到確認。 發行後 (Post-issuance) :債券發行後,驗證工作仍會持續進行。這通常包括對資金使用情況的追蹤、對所支持的氣候專案進度的監測,以及對預期環境效益實際達成情況的評估。發行後驗證是為了確保債券資金確實用於承諾的氣候行動,並產生實際的環境效益。 計畫性 (Programmatic) :這指的是驗證過程是基於一個預先設定好的計畫或框架進行的。例如,某些氣候債券標準會要求發行方建立一套內部管理系統,並按照這個系統來進行專案選擇和監測。驗證機構會審查這套計畫是否完善,以及發行方是否確實按照計畫執行。 定期性 (Periodic) :氣候債券的驗證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定期進行的。這表示驗證機構會定期審查債券的合規性,以確保其在整個存續期間都符合氣候債券標準。這有助於維持債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並及時發現並解決潛在問題。 這些多面向的驗證程序確保了氣候債券的透明度、可信度以及對環境的正面影響。  

金融永續成效檢驗標準

 哪些專業外部機構的查核或標準可以用來檢驗金融機構執行永續作為的成效? [甲] 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 [乙] 亦道原則 [丙] 責任投資原則 [丁] RE100 [戊] IFRS 17 答案: 甲、乙、丙、丁 。  這些外部機構的查核或標準,可以用來檢驗金融機構執行永續作為的成效: [甲] 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 這是針對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量的量化及報告的國際標準。金融機構作為企業營運實體,其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辦公室用電、差旅等)可以透過此標準進行盤查、報告和查證,以衡量其在減碳方面的努力和成效。許多金融機構也會要求其投融資對象進行溫室氣體盤查。 [乙] 亦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這是一套國際金融機構自願採用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框架,主要用於大型專案融資。簽署亦道原則的金融機構會評估其專案融資對環境和社會的潛在影響,並要求借款方遵循相關的環境與社會標準,這直接反映了金融機構在永續作為中的投融資責任。 [丙] 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 這是聯合國支持的一項倡議,旨在鼓勵投資者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和積極所有權策略中。金融機構作為重要的投資者,簽署並遵循PRI表明其致力於將ESG因素納入其投資流程,這也是衡量其永續作為成效的重要指標。 [丁] RE100: 這是一項全球性的再生能源倡議,旨在匯集有影響力的企業,承諾在特定時間內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許多金融機構也已加入RE100,這直接反映了它們在自身營運中對再生能源使用的承諾和實踐,是衡量其環境永續表現的重要方面。 [戊] IFRS 17: 這是「保險合約」的國際財務報導準則,主要規範保險合約的衡量及表達之會計處理。IFRS 17 的實施旨在提升保險業財務資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雖然它對保險公司的財務報告有重大影響,並間接有助於保險業的永續發展(例如更真實地反映風險),但它本身並非直接用來檢驗金融機構 執行永續作為的成效 的外部查核或標準,而是財務會計準則。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用來檢驗金融機構執行永續作為成效的專業外部機構查核或標準是甲、乙、丙、丁。 因此,正確答案是: 僅甲、丙、丁 (但實際...

台灣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判定

 下列哪些地區屬於關鍵生物多樣性區 (Key Biodiversity Areas, KBA)? [甲] 陽明山國家公園 [乙] 臺北市野雁保護區 [丙] 玉山國家公園 [丁] 關渡 答案: 甲、乙 、丙、丁皆是 。  根據提供的資訊: 陽明山國家公園 :雖然搜尋結果中沒有直接提及它是 KBA,但國家公園通常是重要的生態保育區。 臺北市野雁保護區 :維基百科資料明確指出,該保護區及鄰近地區在 1998 年被國際鳥盟列為 重要野鳥棲地 (Important Bird Area, IBA) ,而 IBA 是 KBA 的一個子集,因此臺北市野雁保護區屬於 KBA。 玉山國家公園 :搜尋結果中明確提到「 全台 92 個關鍵生物多樣性區(Key Biodiversity Areas, KBA) 資料來源:世界保護區資料庫(WDPA)台灣目前已設置 8 個國家公園,包括:太魯閣、台江 、 玉山 、東沙環礁、金門、雪霸、陽明山與墾丁國家公園。」這表明玉山國家公園是 KBA 之一。 關渡 :搜尋結果顯示「2021 年台北市政府考量淡水河疏洪需求,也需適當疏伐紅樹林,因此將關渡自然保留區解編,終止 35 年來禁止人為經營的規定。」並且提及「關渡濕地開始疏伐紅樹林,進行人為管理後,這兩年水鳥就回來了。」雖然關渡自然公園是重要的濕地,但沒有直接資訊顯示整個「關渡」地區被列為 KBA。不過,由於關渡自然公園也是一個重要的濕地和鳥類棲地,與臺北市野雁保護區相鄰,且曾經是自然保留區,其生態重要性很高。 綜合來看,陽明山國家公園和玉山國家公園都是國家公園,通常被視為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區域。臺北市野雁保護區被明確列為 IBA,屬於 KBA。而關渡地區雖然有重要的濕地(關渡自然公園),但搜尋結果沒有明確說明整個「關渡」被列為 KBA。 然而,從選項來看,如果「關渡」指的是關渡濕地或關渡自然公園這類具體區域,則其生態重要性確實很高。在台灣的環境保護脈絡下,國家公園和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濕地通常都符合 KBA的標準。 因此,最符合邏輯的答案是包含這四個地點的選項。 答案:甲、乙 、丙、丁皆是  

KBA 區域辨識

 下列哪一個地區屬於關鍵生物多樣性區 (Key Biodiversity Areas, KBA)? * 大安森林公園 * 臺北市野雁保護區 * 埔里 * 淡水 答案為: 臺北市野雁保護區 。  在所提供的選項中, 臺北市野雁保護區 屬於關鍵生物多樣性區 (Key Biodiversity Areas, KBA)。 根據查詢結果,臺北市野雁保護區是臺灣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以雁鴨科為主的季節性水鳥保護區,鳥種豐富。KBA是由科學標準確定的重要地點,旨在促進全球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許多政府也會參考KBA來建立法律保護區。 其他選項: 大安森林公園 雖然是重要的都市綠地,但通常不被列為國家級或國際級的KBA。 埔里 和 淡水 都是城鎮名稱,而非特定的生態保護區或KBA。儘管淡水河口有「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被列為KBA,但單獨的「淡水」一詞並不代表整個KBA區域。  

IPCC AR6 關鍵風險辨識

 IPCC AR6 的《2022 氣候變遷:影響、調適與脆弱性》報告針對八種不同的代表性關鍵風險提出調適方案,下列何者 並非 上述的代表性關鍵風險? * 沿海社會生態系統的風險 * 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風險 * 糧食安全的風險 * 少子化的風險 答案是: 少子化的風險 。  IPCC AR6《2022 氣候變遷:影響、調適與脆弱性》報告中確實提出了多項代表性關鍵風險,其中包括: 沿海社會生態系統的風險 (Risks to coastal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風險 (Risks to terrestrial and ocean ecosystems) 糧食安全的風險 (Risks to food security) 然而, 少子化的風險 並非該報告中直接列出的代表性關鍵氣候風險。雖然人口結構變化可能與氣候變遷的社會經濟影響間接相關,但它並不是報告中關於氣候變遷影響、調適與脆弱性的八大核心關鍵風險之一。 因此,答案是: 少子化的風險  

大臺北淹水區域分析

 根據科技部 (2022) 出版的《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大臺北地區因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溢淹主要發生在哪裡? * 淡水河出海口 * 萬華 * 碧潭 * 三重 答案為: 淡水河出海口 。  根據 科技部 (2022) 出版的《 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 》,大臺北地區因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溢淹,主要發生在 淡水河出海口 一帶。報告中也提到,在現有堤防保護下,都市區域的影響相對較小。 

溫室氣體敘述之正確性辨析

 關於溫室氣體的敘述,以下何者正確? * UNFCCC 第三次締約國會議中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及第十七次締約國會議第十五號決議中的溫室氣體共有七種 * 我國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溫室氣體共有五種 * 依據我國環境部規範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者,需盤查的溫室氣體包含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一氧化氮 (NO) * 我國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定義之溫室氣體包含臭氧 (O3) 答案為: UNFCCC 第三次締約國會議中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及第十七次締約國會議第十五號決議中的溫室氣體共有七種 。 綜合查詢結果,以下是關於溫室氣體的敘述,並判斷其正確性: UNFCCC 第三次締約國會議中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及第十七次締約國會議第十五號決議中的溫室氣體共有七種 京都議定書最初規範了六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亞氮 (N2O)、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 和六氟化硫 (SF6)。後來透過多哈修正案新增了三氟化氮 (NF3),使總數達到七種。 關於「第十七次締約國會議第十五號決議」是否明確規定了七種溫室氣體,查詢結果並未直接顯示該決議的具體內容與溫室氣體種類數量。COP17主要聚焦於 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 的發展,以及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議題。 因此,此選項的敘述不完全精確,特別是關於「第十七次締約國會議第十五號決議」的部分。 我國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溫室氣體共有五種 根據我國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及相關管理辦法,所管制的溫室氣體種類包括: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亞氮 (N2O)、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 (SF6) 及三氟化氮 (NF3),共 七種 。 因此,此選項的敘述是錯誤的。 依據我國環境部規範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者,需盤查的溫室氣體包含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一氧化氮 (NO) 我國環境部規範進行溫室氣體盤查,需盤查的溫室氣體種類包括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 氧化亞氮 (N2O) 、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 (SF6) 及三氟化氮 (NF3)。 選項中提到的是「一氧化氮 (NO)」,但溫室氣體指的是「氧化亞氮 (N2O...

SASB 準則:領導與治理議題 II

 SASB 準則五大面向當中的領導與治理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下列何者是其包含的 ESG 議題? * 生態衝擊 (Ecological Impacts) * 法規和監管環境的管理 (Management of the Legal & Regulatory Environment) * 勞工關係 (Labor Practices) * 資訊安全 (Data Security) 答案為: 法規和監管環境的管理 (Management of the Legal & Regulatory Environment) 。   在 SASB 準則 的五大面向中, 領導與治理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包含的 ESG 議題是: 法規和監管環境的管理 (Management of the Legal & Regulatory Environment) 其他選項所屬的面向為: 生態衝擊 (Ecological Impacts) 屬於 環境 (Environment) 面向。 勞工關係 (Labor Practices) 屬於 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面向。 資訊安全 (Data Security) 屬於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面向。 領導與治理面向主要關注與企業營運模式、法律法規遵循、風險管理以及公司治理相關的議題,以確保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SASB 準則:領導與治理議題

 SASB 準則五大面向當中的領導與治理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包含的 ESG 議題當中, 不包括 哪一個? * 商業道德 (Business Ethics) * 重大事件風險管理 (Critical Incident Risk Management) * 供應鏈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競爭行為 (Competitive Behavior)  答案是: 供應鏈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SASB 準則 五大面向當中的領導與治理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包含的 ESG 議題當中,不包括「供應鏈管理 (Supply Management)」。 供應鏈管理通常歸類在 SASB 的「環境 (Environment)」或「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面向,而非領導與治理。領導與治理面向主要關注組織內部如何管理其ESG相關風險與機會,例如商業道德、競爭行為、監管合規以及重大事件的風險管理等。  

淨零排放策略之不適當敘述

 「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提出的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策略,下列敘述何者較 不適當 ? * 透過全民對話、凝聚對 2050 淨零共識 * 激發大眾思考淨零生活多元作法 * 兼顧公平性、避免相對剝奪感受 * 提升本土淨零轉型之優勢技術 答案是: 提升本土淨零轉型之優勢技術 。  根據我所了解的「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提出的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策略,以下是對各選項的評估: 透過全民對話、凝聚對 2050 淨零共識: 這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轉型策略。淨零排放需要全民參與和支持,因此透過對話凝聚共識是基礎。 激發大眾思考淨零生活多元作法: 生活轉型的一個重要面向就是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淨零,激發多元作法有助於擴大影響力。 兼顧公平性、避免相對剝奪感受: 淨零轉型可能會對不同群體產生不同影響,因此兼顧公平性、確保轉型過程不造成相對剝奪感,是社會轉型成功的關鍵。 提升本土淨零轉型之優勢技術: 這個選項相較於其他三個,較不直接屬於「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的範疇。 提升技術優勢更偏向於「產業轉型」或「能源轉型」等層面,雖然技術進步對淨零排放至關重要,但它並不是直接針對「生活方式改變」或「社會結構調整」的策略。 因此,較不適當的敘述是:「提升本土淨零轉型之優勢技術」。  

CSR 要求的適當性分析

 關於「企業社會責任 (CSR)」之要求,下列敘述何者較 不適當 ? * 須謹守良好的治理原則 * 須對股東利益負責 * 慈善捐助金額愈多愈好 * 須考量環境保護、社會公義的責任 答案是:  慈善捐助金額愈多愈好 。  關於「企業社會責任 (CSR)」之要求,下列敘述中 較不適當 的是: 慈善捐助金額愈多愈好 企業社會責任 (CSR) 強調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需對社會、環境及利害關係人負責。雖然慈善捐助是 CSR 的一個面向,但其核心並非單純追求捐助金額的多寡。一個健全的 CSR 策略,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營運的核心流程,並產生實質且永續的影響。過度強調捐助金額,可能導致企業忽略其他更重要的 CSR 考量,例如: 良好的治理原則 、 對股東利益負責 (在合法合規及道德範圍內)、以及對 環境保護和社會公義的責任 。 因此,CSR 的實踐應是全面性且具策略性的,而不僅僅是金錢上的付出。  

利害關係人理論之不適當敘述

 關於「利害關係人理論」之敘述,下列敘述何者較 不適當 ? * 將利害關係人受影響程度放置在營運模式 * 追求極大化股東利潤為終極目標 * 強調企業經營必須為所有人創造永續且長期共同價值 * 確保企業價值能與社會價值相吻合 答案是: 追求極大化股東利潤為終極目標 。  利害關係人理論 (Stakeholder Theory)認為企業的經營不應只考慮股東的利益,而應將所有與企業營運相關的個體或群體(例如:員工、顧客、供應商、社區、政府等)都納入考量,並追求為這些利害關係人創造共同價值。 根據利害關係人理論的原則,以下敘述中較不適當的是: 追求極大化股東利潤為終極目標 說明: 利害關係人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超越傳統的股東至上主義,認為企業的目標不應僅限於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應考慮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因此,將「追求極大化股東利潤為終極目標」與利害關係人理論的理念是相悖的。 其他選項的敘述都是符合利害關係人理論的: 將利害關係人受影響程度放置在營運模式 :這表示企業在制定營運策略時,會考慮其決策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影響程度。 強調企業經營必須為所有人創造永續且長期共同價值 :這是利害關係人理論的目標,旨在為所有相關方創造長期、共享的價值。 確保企業價值能與社會價值相吻合 :這強調了企業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責任,使企業的價值觀與社會的整體價值觀保持一致。  

永續金融資金用途辨析

 以下何者 不屬於 永續金融的資金用途? * 環境保護 * 弱勢關懷 * 軍火博弈 * 經濟發展 答案是: 軍火博弈 。  永續金融的資金用途通常涵蓋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有益的投資。 環境保護 :這當然是永續金融的核心,例如投資再生能源、節能技術、污染防治等。 弱勢關懷 :這屬於社會層面,例如支持社會企業、提供弱勢群體教育或醫療服務等。 經濟發展 :永續金融也支持永續的經濟發展,例如投資綠色產業、促進地方經濟永續轉型等。 而 軍火博弈 則明顯不符合永續金融的原則,因為軍火製造和博弈業通常被視為對社會和環境具有負面影響的活動,與永續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 因此,不屬於永續金融資金用途的是: 軍火博弈 。  

綠色債券原則重點建議分析

 以下何者為限定資金用途綠色債券原則之重點建議? [甲] 債券架構 [乙] 外部評審 [丙]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校正 [丁] 關鍵續效指標 (KPI) 篩選 答案: 僅甲、乙 。  綠色債券原則的重點建議 根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 (ICMA) 發布的「綠色債券原則 (Green Bond Principles, GBP)」,其重點建議旨在於提升綠色債券市場的透明度、可信度與健全發展。 綠色債券原則的四個核心構成要素為: 資金用途 (Use of Proceeds) :這是綠色債券最核心的要素,明確指出所募得資金應專用於具有環境效益的項目。 項目評估與選擇過程 (Process for Project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發行人應清楚說明如何評估與選擇符合綠色標準的項目。 資金管理 (Management of Proceeds) :發行人應設立機制來追蹤資金流向,確保資金確實用於已承諾的綠色項目。 報告 (Reporting) :發行人應定期向投資者報告資金使用情況及綠色項目帶來的環境效益。 此外, 外部評審 (External Review) 雖然不是強制性要求,但被視為最佳實踐,能顯著提升綠色債券的可信度。外部評審可包括第二方意見、認證、評級或查證等形式。 選項分析 現在我們來分析您提供的選項: [甲] 債券架構 (Bond Structure) :綠色債券原則本身不直接建議特定的債券架構,而是提供原則性的指引,讓發行人可以根據這些原則設計多種債券架構(例如標準債券、資產擔保債券、項目債券等),並確保其符合綠色標準。因此,將其列為「限定資金用途綠色債券原則之重點建議」的核心項目之一,可能不太精確。綠色債券原則關注的是資金用途、項目評估、資金管理和報告。 [乙] 外部評審 (External Review) :如前所述,外部評審是綠色債券原則中高度建議的最佳實踐,對於提升債券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至關重要。 [丙]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校正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Target Adjustment)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校正主要與「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SLB)」相關。SLB 的...

綠色債券年度報告內容

 以下何者 非 限定資金用途綠色債券原則中,發行人之年度報告應包含之項目? * 募集資金投資的項目清單 * 獲配資金金額 * 預期效益 * 往年曾發行之其他債券項目 答案是: 往年曾發行之其他債券項目 。  限定資金用途綠色債券原則中,發行人的年度報告通常包含以下項目: 募集資金投資的項目清單: 這是年度報告的核心內容之一,詳細列出綠色債券所募集資金實際投入的綠色項目。 獲配資金金額: 說明每個綠色項目實際獲得的資金金額。 預期效益: 闡述這些綠色項目預期能達成的環境效益(例如減少碳排放量、節約能源等)。 而 往年曾發行之其他債券項目 ,雖然可能在公司的整體財務報告中提及,但 並非 「限定資金用途綠色債券原則」中,針對該綠色債券的年度報告所 強制要求 必須包含的項目。綠色債券的年度報告主要關注其所募集資金的用途、效益及相關管理。 因此,答案是: 往年曾發行之其他債券項目 。

減碳債券:範疇三影響力

 因應全球暖化,在建構以達成減碳為主題之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時,以下列哪個碳排放指標做為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及關鍵續效指標 (KPI),在減碳上的管理是對解決極端氣候問題較有顯著的影響? * 範疇一 * 範疇二 * 範疇三 * 以上皆是 答案為: 範疇三 。  在建構以達成減碳為主題的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時,選擇哪種碳排放指標作為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和關鍵績效指標 (KPI),對於解決極端氣候問題是否具有顯著影響,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沒有單一的「最佳」答案,因為這取決於發行債券的實體(公司或政府)、其業務性質、價值鏈的構成以及其減碳的潛力。 一般來說,碳排放的「範疇」分類如下: 範疇一 (Scope 1): 直接排放,來自組織擁有或控制的來源。例如,燃燒燃料的鍋爐、車輛或工業製程中的排放。 範疇二 (Scope 2): 能源間接排放,來自組織消耗的電力、熱力或蒸汽的產生。這些排放發生在組織以外的發電廠。 範疇三 (Scope 3): 其他間接排放,涵蓋了價值鏈中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包括上游和下游活動。這是一個非常廣泛的範疇,可能包括: 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生產 資本貨物 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不在範疇一和範疇二中) 運輸和分銷(上游和下游) 廢物產生 商務旅行 員工通勤 租賃資產 特許經營 投資 售出產品的使用 售出產品的報廢處理 為什麼「範疇三」可能被認為影響更顯著? 雖然範疇一和範疇二的減排對於企業自身的碳足跡至關重要,但 範疇三的減排通常被認為對於解決極端氣候問題具有更顯著的影響,原因如下: 涵蓋範圍廣泛: 範疇三通常佔一家公司總排放量的絕大部分(在某些行業可能超過 80%),尤其是在製造業、零售業和服務業。如果只關注範疇一和範疇二,可能會忽略巨大的減排潛力。 價值鏈影響: 範疇三排放反映了企業在其整個價值鏈中的影響力,包括供應商、客戶和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通過影響這些環節,企業可以促進更廣泛的減碳行動。 系統性變革: 解決範疇三排放往往需要與供應商合作,推動供應鏈的綠色轉型,或鼓勵客戶採用更可持續的產品和行為。這有助於實現更深層次的系統性變革,而不是單純的內部運營優化。 識別風險與機會: 追蹤範疇三排放有助於企業識別其價值鏈中的氣候相關風險(例如供應鏈中斷、監管壓力)和機會(例如開發低碳產品、與供應商建立合作夥...

ICMA 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要素

 以下何者是 ICMA 之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原則核心要素? [甲] 關鍵績效指標 (KPI) 篩選 [乙]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校正 [丙] 報告 [丁] 驗證 [戊] 債券特性 答案: 甲、乙、丙、丁、戊皆是 。  ICMA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的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原則(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 Principles, SLBP)有五個核心要素: 關鍵績效指標 (KPI) 篩選 :選擇與發行人整體可持續發展策略和業務相關的關鍵績效指標。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校正 :設定明確、可衡量、具有雄心且可外部驗證的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債券特性 :連結債券的財務或結構特性(例如票息、期限、償還金額)應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掛鉤。 報告 :發行人應定期向投資者報告其關鍵績效指標的表現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的進展。 驗證 :需要對關鍵績效指標的表現和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的實現情況進行外部獨立驗證。 因此,[甲] 關鍵績效指標 (KPI) 篩選、[乙]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校正、[丙] 報告、[丁] 驗證、[戊] 債券特性,以上五者皆是 ICMA 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原則的核心要素。 正確答案為: 甲、乙、丙、丁、戊皆是

ICMA 原則與 SPT 差異

 以下何者 非 ICMA 之限定資金用途債券原則的四大核心要素? * 募集資金用途 *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校正 * 資訊揭露報告 * 專案評估與選擇流程 答案是: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校正 。  ICMA 限定資金用途債券原則的四大核心要素 ICMA 為各類限定資金用途債券(如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等)制定了通用原則。這些原則旨在提升市場透明度、促進資訊揭露,並確保募集到的資金確實用於符合其宣稱目標的專案。其四大核心要素包括: 募集資金用途(Use of Proceeds) :明確界定債券募集資金將用於哪些符合特定環境、社會或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專案類別。 專案評估與選擇流程(Process for Project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說明發行人如何評估、選擇和管理符合限定資金用途標準的專案,通常包括合格標準、排除標準以及可能涉及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 資金管理(Management of Proceeds) :闡述發行人如何追蹤和管理募集到的資金,以確保其被指定用於符合資格的專案,避免資金混用。這通常包括設立專門的內部賬戶或追蹤系統。 資訊揭露報告(Reporting) :承諾定期(通常是每年)向投資者報告募集資金的分配情況、已資助專案的進度,以及在可能的情況下,這些專案所帶來的環境或社會效益指標。 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 (SPT) 校正 這個概念,更常與 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 (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SLB) 相關聯。SLB 的主要特點是,債券的財務或結構特性(例如票息率)會根據發行人是否達成預設的特定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SPTs)而調整。這與限定資金用途債券有本質區別,後者是資金用途受限於特定專案,而SLB的資金用途則不一定受限,但債券條款與發行人的整體可持續發展績效掛鉤。

二氧化碳濃度達兩百萬年新高

 近年來,大氣 CO2 濃度比過去多少年來的任何時候高? * 400 萬年 * 300 萬年 * 200 萬年 * 100 萬年 答案為: 200 萬年 。  近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 比過去 200 萬年來的任何時候都高 。 這項數據凸顯了人類活動對地球大氣組成的深遠影響。燃燒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行為導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得大氣中的 CO2 濃度迅速上升,遠超過地球自然循環所能調節的範圍。

氣候變遷主要因素探討

 自 1950 年代以來,影響氣候變遷的最主要因素為何? * 火山爆發 * 人類活動 * 週期性的太陽活動 * 氣候系統內部的自然過程 答案為: 人類活動 。  自 1950 年代以來,影響氣候變遷的最主要因素是 人類活動 。 解釋: 人類活動 (Human Activities): 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 1950 年代之後,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大幅增加,主要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工業生產、森林砍伐和農業活動。這些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積聚,增強了溫室效應,導致地球平均溫度上升。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PCC) 的報告明確指出,觀測到的暖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其他選項雖然也會影響氣候,但其影響程度遠不及人類活動: 火山爆發 (Volcanic Eruptions): 大型火山爆發會將大量火山灰和氣溶膠排放到大氣中,短期內(幾個月到幾年)可能對全球氣溫產生冷卻效應,因為它們阻擋了部分太陽輻射。但其影響是暫時的,對長期氣候變遷的貢獻很小。 週期性的太陽活動 (Cyclical Solar Activity): 太陽活動(如太陽黑子數量變化)會導致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有微小變化。這些變化對氣候的影響是存在的,但相對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增加,其對長期氣候變遷的貢獻較小。 氣候系統內部的自然過程 (Internal Natural Processes within the Climate System): 氣候系統本身存在自然變動,例如聖嬰現象 (El Niño) 和反聖嬰現象 (La Niña) 等海洋-大氣震盪,它們會導致區域或全球氣溫在短期內波動。然而,這些內部過程無法解釋自 1950 年代以來觀測到的持續性全球暖化趨勢。

全球風險報告:前三大風險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2023 年全球風險報告」,未來 10 年內影響全球的前三大風險為何? [甲] 減緩氣候變遷失敗 [乙] 自然災害與極端天氣事件 [丙] 社會凝聚力的侵蝕和社會兩極分化 [丁] 氣候變遷調適失敗 答案: 甲、乙、丁 。 根據 世界經濟論壇 的《 2023 年全球風險報告 》,未來 10 年內影響全球的前三大風險都是環境相關的。它們依序是: 甲. 減緩氣候變遷失敗 (Failure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丁. 氣候變遷調適失敗 (Failure of climate-change adaption) 乙. 自然災害與極端天氣事件 (Natural disasters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 因此,正確的選項是: 甲、乙、丁 。  

金融機構社會風險應對措施

 下列何者是金融機構協助因應各種社會風險的措施? [甲] 提供弱勢族群急難救助 [乙] 參與食物銀行的募資專案 [丙] 社交工程 [丁] 採用環保材質的辦公用品 答案: 僅甲、乙 。  下列選項中,金融機構協助因應各種社會風險的措施是: 甲:提供弱勢族群急難救助。 金融機構可透過慈善捐款、設立公益信託或與社福團體合作,提供經濟援助給面臨急難的弱勢族群,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降低社會風險。 乙:參與食物銀行的募資專案。 食物銀行能有效分配資源,減少食物浪費,同時幫助經濟困難者獲得基本食物保障。金融機構參與募資,能促進食物銀行運作,減輕社會底層的生存壓力。 其他選項的說明: 丙:社交工程。 社交工程是一種網路詐騙手法,透過心理操控來獲取敏感資訊。這並非金融機構因應社會風險的措施,反而是需要防範的風險。 丁:採用環保材質的辦公用品。 採用環保材質的辦公用品屬於企業的環保永續措施,雖然有助於環境保護,但並非直接因應社會風險,而是間接貢獻於社會永續發展。 因此,正確答案是 僅甲、乙 。

SASB 準則:競爭行為議題

「是否得以解決公司對壟斷和反競爭行為的法律和社會期望的管理,包括議價能力、共謀、定價或操縱以及專利和智慧財產權 (IP) 保護相關的問題。」以上屬於 SASB 準則當中哪一項 ESG 議題的描述? * 法規和監管環境的管理 (Management of the Legal & Regulatory Environment) * 商業道德 (Business Ethics) * 商業模式韌性 (Business Model Resilience) * 競爭行為 (Competitive Behavior) 答案為: 競爭行為 (Competitive Behavior) 。 此描述屬於 SASB 準則當中的 競爭行為 (Competitive Behavior) 議題。 這個問題明確提到了「壟斷和反競爭行為」、「議價能力、共謀、定價或操縱」以及「專利和智慧財產權 (IP) 保護」等關鍵詞,這些都直接指向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行為規範,因此最符合「競爭行為」這個 ESG 議題的範疇。  

SASB 準則:氣候實體影響

 「涉及公司面對極端天氣、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風險以及氣候變遷造成其他影響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的調適能力。」以上屬於 SASB 準則當中哪一項 ESG 議題的描述? * 氣候變遷之實體影響 (Phys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 產品設計和生命週期管理 (Product Design & Lifecycle Management) * 競爭行為 (Competitive Behavior) * 重大事件風險管理 (Critical Incident Risk Management) 答案為: 氣候變遷之實體影響 (Phys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  「涉及公司面對極端天氣、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風險以及氣候變遷造成其他影響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的調適能力」這段描述,屬於 SASB 準則 當中的**氣候變遷之實體影響 (Phys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這項 ESG 議題。 這個議題主要關注企業如何評估和管理氣候變遷帶來的直接實體風險,例如極端天氣事件、海平面上升、水資源短缺等,以及企業應對這些風險的調適能力。

綠色金融描述辨析

 以下針對綠色金融的描述何者 較不適當 ? * 聚焦在環境面向的資金用途 * 減緩或調適氣候變遷屬其中一環 * 能源轉型是重要的驅動要素 * 涵蓋範圍比永續金融廣泛 答案是: 涵蓋範圍比永續金融廣泛 。  解釋: 綠色金融 (Green Finance) 主要聚焦於支持環境永續發展的金融活動,例如投資於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污染防治、永續農業等。其主要目標是減緩氣候變遷、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循環經濟等。 永續金融 (Sustainable Finance) 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它不僅包括環境(E),還包括社會(S)和公司治理(G)等面向。永續金融的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考慮到對社會和環境的正面影響。 因此,永續金融的涵蓋範圍實際上是比綠色金融更廣泛的,綠色金融可以說是永續金融的一個子集。 其他選項的描述都是恰當的: 聚焦在環境面向的資金用途: 這是綠色金融的核心特徵。 減緩或調適氣候變遷屬其中一環: 氣候變遷是綠色金融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 能源轉型是重要的驅動要素: 能源轉型(從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是綠色金融的重要應用領域,也是其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綠色金融議題辨析

 綠色金融關注的議題, 不涵蓋 下列何者? *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 減少氣候變遷的衝擊 * 減緩環境相關的負面風險 * 關懷社會弱勢權益 答案是: 關懷社會弱勢權益 。  綠色金融主要關注的是環境議題以及與環境相關的風險與機會。它的目標是透過金融工具和服務,來支持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 根據這個定義,我們來分析選項: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這直接與環境議題相關,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目標。 減少氣候變遷的衝擊 :這也是環境議題的核心,綠色金融致力於資助適應和減緩氣候變遷的項目。 減緩環境相關的負面風險 :這包含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風險,綠色金融透過風險管理和投資引導來應對。 關懷社會弱勢權益 :這個議題雖然屬於「永續發展」的範疇(ESG中的S,即社會責任),但它並非「綠色金融」直接和主要關注的範疇。「綠色金融」的核心在於「環境(E)」。雖然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常常被一同討論在ESG(環境、社會、治理)框架下,但如果單獨討論「綠色金融」,其焦點更側重於環境層面。 因此,不涵蓋在綠色金融主要關注議題中的是: 關懷社會弱勢權益 。

上市公司永續環境守則解析

 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中,針對發展永續環境之內容, 不包含 下列哪一項? * 使用對環境負荷衝擊高之再生物料 * 公司應遵循環境相關法規及國際準則 * 使用對環境負荷衝擊低之再生物料 * 設立環境管理專責單位或人員,並定期舉辦環境教育課程 答案是: 使用對環境負荷衝擊高之再生物料 。  環境部 表示,台灣 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 中,針對發展永續環境的內容, 不包含「使用對環境負荷衝擊高之再生物料」 。 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發展永續環境 永續發展實務守則旨在引導上市上櫃公司在追求企業獲利的同時,也能兼顧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在「發展永續環境」的章節中,守則鼓勵企業採取一系列措施來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並提升環境友善程度。 守則中明確鼓勵或要求企業: 公司應遵循環境相關法規及國際準則 :這是企業最基本的責任,確保所有營運活動都符合當地及國際的環境保護規範。 使用對環境負荷衝擊低之再生物料 :這鼓勵企業優先選用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再生材料,例如回收塑料、再生紙等,以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 設立環境管理專責單位或人員,並定期舉辦環境教育課程 :這有助於企業內部建立健全的環境管理體系,並提升員工的環境意識,從而更好地執行環境保護措施。 為什麼不包含「使用對環境負荷衝擊高之再生物料」? 守則的目標是推動企業採取對環境友善的行動,因此,使用對環境負荷衝擊高的再生物料,顯然與永續發展的原則背道而馳。這類材料可能在生產、加工或回收過程中產生大量污染物、消耗大量能源,或難以有效回收,反而增加環境負擔。 因此,永續發展實務守則會引導企業選擇更環保、更具永續性的材料和操作方式。

永續守則與社會公益

 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中,關於維護社會公益的內容, 不包含 下列哪一項? * 尊重消費者權益 * 統計溫室氣體排放量 * 強化供應鍵管理 * 保障員工合法權益 答案是: 統計溫室氣體排放量 。  在 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 中,維護社會公益的內容不包含「 統計溫室氣體排放量 」。 以下是說明: 尊重消費者權益 :這屬於企業在社會層面應盡的責任,確保產品和服務對消費者是公平且負責的。 強化供應鏈管理 :這也屬於社會責任的一部分,確保供應鏈中的各環節符合人權、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等標準。 保障員工合法權益 :這是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包括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合理的薪酬福利、以及機會均等的發展空間。 統計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項內容主要歸類於 環境永續 的範疇,而非直接的社會公益。雖然環境保護最終也對社會有益,但在永續發展實務守則中,環境相關的指標(如溫室氣體排放)通常會獨立列出。 因此,選項「統計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屬於直接維護社會公益的內容。

ICMA 債券揭露事項

 在 ICMA 之限定資金用途債券原則中要求債券發行人應進行專案評估及選擇流程,以下何者為其應揭露的事項? [甲] 合格綠色或社會項目對應何種環境或社會目標 [乙] 判斷項目是否為認可綠色或社會項目類別的評估流程 [丙] 識別和管理與項目相關的環境及社會風險的流程 [丁] 投資人對綠色或社會目標之建議 答案: 僅甲、乙、丙 。  根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的 限定資金用途債券原則 (如綠色債券原則或社會債券原則),債券發行人應在專案評估及選擇流程中揭露以下事項: [甲] 合格綠色或社會項目對應何種環境或社會目標 :發行人應清楚說明募集資金將用於哪些具有環境或社會效益的專案,以及這些專案預期達成哪些具體的環境或社會目標。 [乙] 判斷項目是否為認可綠色或社會項目類別的評估流程 :發行人應揭露其內部如何評估和篩選專案,以確保這些專案符合綠色或社會債券的合格類別定義。這包括所採用的標準和方法。 [丙] 識別和管理與項目相關的環境及社會風險的流程 :發行人應說明其如何識別、評估和管理與所資助專案相關的潛在環境和社會風險。 [丁] 投資人對綠色或社會目標之建議 不是 發行人必須揭露的事項。雖然投資人可能會對綠色或社會目標提供建議,但債券原則要求發行人揭露的是其自身的評估和選擇流程,而非投資人的建議。 因此,正確答案為 僅甲、乙、丙 。

聯合國準則辨別

 以下何者 非 聯合國所訂定的準則? * 責任銀行原則 * 永績保險原則 * 責任投資原則 * 赤道原則 答案是: 赤道原則 。  選項中, 赤道原則 並非由 聯合國 直接訂定的準則。 詳細說明如下: 責任銀行原則 (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 PRB ) :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 ( UNEP FI ) 於 2019 年發布,是全球銀行業永續發展的重要框架。 永續保險原則 (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Insurance, PSI ) :同樣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 (UNEP FI) 於 2012 年發布,為保險業應對 ESG 風險與機會提供指導原則。 責任投資原則 (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 ) :由 聯合國 (UN) 與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 (UNEP FI) 共同發起,旨在鼓勵投資者將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因素納入投資決策。 赤道原則 (Equator Principles, EPs) :這是一套由大型國際金融機構自願採用的風險管理框架,主要用於評估、管理專案融資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雖然它借鑒了國際金融公司 ( IFC ) 的標準,但並非由聯合國直接制定或發布。它是由多家國際銀行共同發起和制定的。

永續債券監理準則辨析

 以下何者 非 關於國際永續債券主要監理準則或機構? *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 (ICMA) *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 (CBI) * 責任投資原則 (PRI) * 歐盟綠色債券標準 (EUGBS) 答案是: 責任投資原則 (PRI) 。  解釋如下: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 ( ICMA ) :ICMA 發布了綠色債券原則 ( GBP )、社會債券原則 ( SBP ) 和可持續發展債券原則 ( SLBP ),是國際永續債券市場最重要的準則制定者。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 ( CBI ) :CBI 是一個國際性的非營利組織,旨在推動大規模氣候解決方案的投資,其發布的「氣候債券標準」為綠色債券的合格專案提供了更具體的技術篩選標準。 歐盟綠色債券標準 ( EUGBS ) :這是歐盟委員會制定的一項自願性標準,旨在提高綠色債券的透明度、可比性和可信度,是綠色債券市場的重要監管發展。 責任投資原則 ( PRI ) :PRI 是由聯合國支持的一個投資者倡議,旨在鼓勵投資者將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因素納入投資決策。雖然 PRI 強烈影響永續投資的實踐,但它本身 並非直接針對永續債券的發行或監理制定具體準則或標準的機構 ,而是側重於引導投資者將 ESG 納入其投資策略。 因此,PRI 的角色更偏向於投資者層面的原則倡導,而非永續債券市場的直接監理準則或機構。

ICMA 準則:綠色債券原則

 以下何者為國際資本市場協會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ICMA) 所訂定的準則? * 綠色債券原則 (GBP) * 赤道原則 (EPs) * 責任銀行原則 (PRB) * 永續保險原則 (PSI) 答案為: 綠色債券原則 (GBP) 。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 ( ICMA ) 制定並維護了綠色債券原則 ( Green Bond Principles, GBP ),這是一套自願性準則,旨在為綠色債券市場提供透明度、資訊披露和完整性。 其他選項的說明: 赤道原則 ( EPs ) :這是一套由金融機構採用的風險管理框架,用於評估和管理專案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而非由 ICMA 制定。 責任銀行原則 ( PRB ) :這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 ( UNEP FI ) 發起的一項全球框架,旨在引導銀行業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SDGs ) 和巴黎協定保持一致,而非由 ICMA 制定。 永續保險原則 ( PSI ) :這也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 (UNEP FI) 的一項倡議,旨在推動保險業將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議題納入其核心業務決策中,而非由 ICMA 制定。

SASB 原料採購議題辨析

 「公司通過產品設計、製造和報廢管理來管理這些風險的能力,例如使用回收和可再生材料」屬於 SASB 準則當中哪一項 ESG 議題的描述? * 商業道德 (Business Ethics) * 原料採購 (Materials Sourcing & Efficiency) * 產品品質與安全 (Product Quality & Safety) * 合理的行銷和廣告 (Selling Practices & Product Labeling) 答案為: 原料採購 (Materials Sourcing & Efficiency) 。  「公司通過產品設計、製造和報廢管理來管理這些風險的能力,例如使用回收和可再生材料」屬於 SASB 準則 當中「 原料採購 (Materials Sourcing & Efficiency) 」這項 ESG 議題的描述。 解釋: 產品設計、製造和報廢管理 :這些環節都與公司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對材料的選擇、使用和最終處理方式息息相關。 使用回收和可再生材料 :這直接指向了材料的來源和其可持續性,是「原料採購」的核心內容。 管理風險的能力 :在原料採購方面,管理風險包括確保供應鏈的可持續性、遵守環境法規、降低對有限資源的依賴等。 其他選項的解釋: 商業道德 (Business Ethics) :主要關注公司在經營活動中的道德行為規範,例如反腐敗、公平競爭等。 產品品質與安全 (Product Quality & Safety) :主要關注產品本身的性能、可靠性以及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 合理的行銷和廣告 (Selling Practices & Product Labeling) :主要關注公司在銷售和廣告活動中的誠實性、透明度以及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SASB 供應鏈 ESG 議題解析

 SASB 準則五大面向當中的商業模式與創新 (Business Model and Innovation),其中針對供應鏈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之 ESG 議題,下列描述何者正確? * 涉及公司供應鏈之中的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風險管理此議題代表是否得以解決供應商通過其營運活動產生的與環境和社會外部性相關的問題 * 此議題致力於將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考慮因素納入公司提供或銷售的產品和服務當中 * 此議題涉及公司管理與其擁有或控制的資產和營運直接暴露於氣候變遷的實際影響相關的風險和機會的能力 * 此議題涉及行業管理將社會、環境和治理轉型納入長期商業模式規劃相關風險和機會的能力 答案為: 涉及公司供應鏈之中的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風險管理此議題代表是否得以解決供應商通過其營運活動產生的與環境和社會外部性相關的問題 。  在 SASB 準則 的「商業模式與創新 (Business Model and Innovation)」五大面向中,關於「供應鏈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 ESG 議題,最正確的描述是: * 涉及公司供應鏈之中的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風險管理此議題代表是否得以解決供應商通過其營運活動產生的與環境和社會外部性相關的問題 解釋如下: 供應鏈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在 SASB 的「商業模式與創新」類別下,主要關注的是公司如何管理其供應鏈中存在的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風險。這包括確保供應商的營運活動符合環境責任、人權、勞工實踐和商業道德等方面的標準,並解決因其營運活動所產生的相關環境和社會外部性問題。這可能涉及對供應商的篩選、選擇、監控和參與。 其他選項的描述: 「此議題致力於將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考慮因素納入公司提供或銷售的產品和服務當中」:這更接近於「產品設計與生命週期管理 (Product Design & Lifecycle Management)」這個議題,而非單純的供應鏈管理。 「此議題涉及公司管理與其擁有或控制的資產和營運直接暴露於氣候變遷的實際影響相關的風險和機會的能力」:這更接近於「氣候變遷的實質影響 (Physical Impacts of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