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指標可比性」標籤的文章

SASB 指標可比性定義探討

 針對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ASB) 準則特性之一的 指標可比性 的定義描述,哪一個正確?  * 制定出更全面、完整,且質化與量化並行的永續資訊揭露標準,結合ESG 各面向指標,滿足投資者的資訊需求,利於企業更全面展現長期績效與價值  * 關注環境、社會、人力資源、商業模式與創新及領導力及公司治理等五大面向,針對不同產業特性設計應揭露主題及會計指標  * 關於指定各產業應計算之指標單位,可協助投資人比較與辨識  * 是關於指標定義、範疇、計算方式、資料收集方式、參考文獻,以及指標呈現單位均一致,方便投資人作比較分析 答案為: 關於指定各產業應計算之指標單位,可協助投資人比較與辨識 。  以下詳細說明為什麼這個選項是關於指標可比性的正確描述: 「關於指定各產業應計算之指標單位,可協助投資人比較與辨識。」 這直接點出了「可比性」的核心概念。透過為同一產業的不同公司指定相同的指標單位,投資人就能夠更容易地比較這些公司在特定永續議題上的表現。例如,如果兩家紡織公司都被要求報告其每生產單位布料的用水量(例如:公升/公斤),投資人就能夠直接比較它們的水資源效率。 現在,讓我們看看其他選項為什麼不是最直接或最完整的「指標可比性」定義: 「制定出更全面、完整,且質化與量化並行的永續資訊揭露標準,結合ESG 各面向指標,滿足投資者的資訊需求,利於企業更全面展現長期績效與價值」 這個選項描述了 SASB 準則的更廣泛目標,包括資訊的全面性、整合性以及對投資者需求的滿足,但並未直接聚焦在「可比性」這個特性上。 「關注環境、社會、人力資源、商業模式與創新及領導力及公司治理等五大面向,針對不同產業特性設計應揭露主題及會計指標」 這個選項描述了 SASB 準則的範圍和其產業特定性,這有助於提高資訊的相關性,但並未直接說明如何實現指標的「可比性」。 「是關於指標定義、範疇、計算方式、資料收集方式、參考文獻,以及指標呈現單位均一致,方便投資人作比較分析。」 這個選項描述了實現「指標一致性」所需的條件。這個選項完整地涵蓋了所有確保指標能夠被有效比較的要素,例如定義、範疇和計算方式的一致性。 總結來說,答案抓住了「指標可比性」的關鍵要素,即透過指定共同的指標單位來方便投資人進行比較。然而,更完整的理解是,指標的可比性還需要仰賴指標定義、計算方式等更廣泛的一致性。...

GRI 準則解析 II

有關 GRI 準則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 設定了分配、門檻、目標、標的等評判好或壞的績效標竿  * 並無設定分配、門檻、目標、標的或任何評判好或壞的續效標竿  * 設定了評判好壞的績效標準,具備三大特色:指標一致性、產業特定指標與指標可比性  * 以四個組織運作的元素為核心:治理、策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和目標 答案為: 並無設定分配、門檻、目標、標的或任何評判好或壞的續效標竿 。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完全正確。 GRI 準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Standards) 確實沒有提供具體的、數字化的「分配、門檻、目標、標的」等硬性績效指標,讓企業直接套用。這點是正確的。 然而,GRI 準則的設計並非完全沒有任何評判標準。它提供了一個 「框架」 ,協助企業: 揭露重要議題: GRI 準則列出了企業應揭露的各種環境、社會和治理議題,例如溫室氣體排放、勞工權益、供應鏈管理等。 選擇合適的指標: GRI 提供了一系列通用指標,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並量化這些指標,以反映其在各項議題上的表現。 說明決策過程: 企業需要說明如何選擇這些指標,以及如何設定目標和追蹤進展。 因此,GRI 準則的特色更偏向於「提供指引」而非「設定硬性標準」。 它的三大特色為: 指標一致性: GRI 準則提供了一套通用的指標,讓不同企業的報告可以相互比較。 產業特定指標: GRI 允許企業根據其所在產業的特點,選擇更具針對性的指標。 指標可比性: 透過採用一致的指標和報告框架,企業可以比較不同年度的績效,也可以與同業進行比較。 至於「以四個組織運作的元素為核心」這個選項,則並非GRI準則的核心概念。 GRI 準則更關注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將這些影響納入企業的決策和報告中。 總結來說,GRI 準則提供了一個靈活且全面的框架,幫助企業揭露其永續發展績效,但它並未提供具體的、數字化的績效指標。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指標,並設定具體的目標。 所以,如果要修正原問題的答案,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 GRI 準則並未設定具體的、數字化的績效指標,但它提供了一個框架,協助企業選擇並量化指標,以揭露其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表現。 建議在回答相關問題時,可以結合GRI 準則的以下特點來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自願性: GRI 準則的採用是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