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驅動因素」標籤的文章

平流層冷卻主要驅動因素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平流層下層變冷的主要驅動因素為何?  * 溫室氣體增加  * 平流層臭氧破壞  * 氣溶膠排放增加  * 臭氧排放增加 答案為: 平流層臭氧破壞 。  平流層下層在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變冷的主要驅動因素是 平流層臭氧破壞 。 以下是更詳細的解釋: 平流層臭氧吸收太陽輻射 :平流層中的臭氧層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 (UV) 輻射。這個過程會加熱平流層。 臭氧破壞導致冷卻 :在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由於人造化學物質(例如氯氟烴 (CFCs))的排放,平流層臭氧顯著減少。臭氧減少意味著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導致平流層下層冷卻。 溫室氣體的影響較小 :雖然溫室氣體增加會導致對流層(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氣層)變暖,但它們實際上會導致平流層冷卻。然而,在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臭氧破壞對平流層下層的冷卻影響比溫室氣體增加的影響更大。 氣溶膠和臭氧排放的影響 :氣溶膠排放主要影響對流層,而臭氧排放主要發生在對流層,對平流層下層的長期冷卻沒有顯著影響。 因此,在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平流層下層變冷的主要原因是人為造成的平流層臭氧破壞。

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

 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最可能為何?  * 溫室氣體增加  * 溫室氣體減少  * 氣溶膠排放增加  * 臭氧排放增加 答案為: 溫室氣體增加 。  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最可能是 溫室氣體增加 。 以下是一些解釋: 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會吸收並重新排放地球表面釋放的熱能,從而使大氣層變暖。人類活動,如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和工業生產,顯著增加了這些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 科學共識: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PCC) 等主要科學機構的結論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是自 20 世紀中期以來觀測到的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並且「極有可能」是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 其他因素的影響: 溫室氣體減少: 這顯然會導致冷卻,而不是變暖。 氣溶膠排放增加: 某些氣溶膠(例如硫酸鹽氣溶膠)實際上會通過反射陽光來產生冷卻效應,儘管它們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仍然令人擔憂。 臭氧排放增加: 對流層中的臭氧是一種溫室氣體,但其增加並不是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此外,人類活動實際上導致平流層臭氧層的損耗。 因此,最有力的證據指向 溫室氣體增加 是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