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IPCC 排放情境分析

 根據 IPCC 氣候變遷第五次評估報告,在沒有額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情形下,未來將是介於哪兩種情境間?  * RCP2.6 和 RCP4.5  * RCP2.6 和 RCP6.0  * RCP4.5 和 RCP6.0  * RCP6.0 和 RCP8.5 答案為: RCP6.0 和 RCP8.5 。  根據 IPCC 氣候變遷第五次評估報告 (AR5),在沒有額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情形下,未來最有可能的情境是介於 RCP6.0 和 RCP8.5 之間。 以下說明各個 RCP 情境的意涵: RCP2.6: 這是一個非常嚴格的減排情境,需要全球在 2020 年左右開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在本世紀末達到淨零排放,甚至轉為負排放。這需要積極的氣候政策和技術發展。 RCP4.5: 這是一個中等減排情境,假設溫室氣體排放量在 21 世紀中期達到峰值,然後開始下降。這需要一定的氣候政策介入。 RCP6.0: 這也是一個中等情境,但排放量在整個 21 世紀持續上升,雖然幅度沒有 RCP8.5 那麼高。這個情境假設氣候政策的實施力度相對較弱。 RCP8.5: 這是一個高排放情境,通常被認為是「一切照舊」(business-as-usual) 的情況,假設全球持續依賴化石燃料,溫室氣體排放量在本世紀持續增加。 由於「沒有額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意味著現有的減排努力不足以顯著改變排放趨勢,因此最有可能的未來將落在排放量較高的 RCP6.0 和 RCP8.5 之間。

臺灣海平面上升預測 II

 根據科技部 (2022)《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在 IPCC AR6 之升溫 4°C 情境下,臺灣周邊海域海平面將上升多少?  * 0.5 公尺  * 1.2 公尺  * 2.0 公尺  * 3.0 公尺 答案為: 1.2 公尺 。  根據科技部 (2022)《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在 IPCC AR6 之升溫 4°C 情境下,臺灣周邊海域海平面將上升 1.2 公尺。

臺灣海平面上升預測

 根據科技部 (2022)《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在 IPCC AR6 之升溫 2°C 情境下,臺灣周邊海域海平面將上升多少?  * 0.5 公尺  * 1.0 公尺  * 1.5 公尺  * 2.0 公尺 答案為: 0.5 公尺 。  根據科技部 (2022)《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在 IPCC AR6 之升溫 2°C 情境下,臺灣周邊海域海平面將上升 0.5 公尺 。

平流層冷卻主要驅動因素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平流層下層變冷的主要驅動因素為何?  * 溫室氣體增加  * 平流層臭氧破壞  * 氣溶膠排放增加  * 臭氧排放增加 答案為: 平流層臭氧破壞 。  平流層下層在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變冷的主要驅動因素是 平流層臭氧破壞 。 以下是更詳細的解釋: 平流層臭氧吸收太陽輻射 :平流層中的臭氧層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 (UV) 輻射。這個過程會加熱平流層。 臭氧破壞導致冷卻 :在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由於人造化學物質(例如氯氟烴 (CFCs))的排放,平流層臭氧顯著減少。臭氧減少意味著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導致平流層下層冷卻。 溫室氣體的影響較小 :雖然溫室氣體增加會導致對流層(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氣層)變暖,但它們實際上會導致平流層冷卻。然而,在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臭氧破壞對平流層下層的冷卻影響比溫室氣體增加的影響更大。 氣溶膠和臭氧排放的影響 :氣溶膠排放主要影響對流層,而臭氧排放主要發生在對流層,對平流層下層的長期冷卻沒有顯著影響。 因此,在 1979 年至 1990 年代中期,平流層下層變冷的主要原因是人為造成的平流層臭氧破壞。

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

 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最可能為何?  * 溫室氣體增加  * 溫室氣體減少  * 氣溶膠排放增加  * 臭氧排放增加 答案為: 溫室氣體增加 。  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最可能是 溫室氣體增加 。 以下是一些解釋: 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會吸收並重新排放地球表面釋放的熱能,從而使大氣層變暖。人類活動,如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和工業生產,顯著增加了這些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 科學共識: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PCC) 等主要科學機構的結論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是自 20 世紀中期以來觀測到的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並且「極有可能」是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 其他因素的影響: 溫室氣體減少: 這顯然會導致冷卻,而不是變暖。 氣溶膠排放增加: 某些氣溶膠(例如硫酸鹽氣溶膠)實際上會通過反射陽光來產生冷卻效應,儘管它們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仍然令人擔憂。 臭氧排放增加: 對流層中的臭氧是一種溫室氣體,但其增加並不是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此外,人類活動實際上導致平流層臭氧層的損耗。 因此,最有力的證據指向 溫室氣體增加 是自 1979 年以來對流層變暖的主要原因。

臺北市天氣狀況解析

 「今天臺北市白天氣溫是攝氏 29 ~ 31 度,下雨機率50%,紫外線指數 6,大多為雲量偏多且有短暫陣雨現象」,請問這段文字是描述臺北市的?  * 天氣狀況  * 氣候狀況  * 舒適度狀況  * 氣候變遷狀況 答案為: 天氣狀況 。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臺北市的 天氣狀況 。 天氣狀況 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大氣條件,例如溫度、降水機率、紫外線指數和雲量等。 氣候狀況 描述的是長時間內(通常是數十年)一個地區的平均天氣模式。 舒適度狀況 通常會結合溫度、濕度、風速等因素來評估人們的感受。 氣候變遷狀況 則是指長時間氣候模式的顯著變化。 因此,由於這段文字描述的是 今天 臺北市的具體大氣條件,所以屬於天氣狀況的描述。

ESG 納入投資流程方式

 機構投資人通常透過將 ESG 因素納入投資流程來反映其如何考量 ESG,以下何者為將 ESG 納入投資流程的方式?  [甲] 藉由企業 ESG 表現辨別投資機會  [乙] 在投資目標中納入 ESG 因素  [丙] 利用 ESG 評級表現作為篩選標準  [丁] 將 ESG 表現納入企業估值模型中 答案: 甲、乙、丙、丁皆是 。  這些都是機構投資人將 ESG 因素納入投資流程的常見方式。讓咱們逐一看看: [甲] 藉由企業 ESG 表現辨別投資機會: 許多機構投資人相信,具有良好 ESG 表現的公司通常能更好地管理風險,抓住新興機會,並在長期內實現更可持續的增長。因此,分析企業的 ESG 表現可以幫助他們發現那些被低估或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投資標的。 [乙] 在投資目標中納入 ESG 因素: 有些機構投資人在設定投資目標時,會明確地將 ESG 因素納入考量。這可能包括追求具有特定 ESG 特徵的投資組合,例如低碳排放或支持永續發展目標的公司。 [丙] 利用 ESG 評級表現作為篩選標準: 機構投資人可能會使用第三方機構提供的 ESG 評級,設定投資組合的篩選標準。例如,他們可能只投資於 ESG 評級達到特定門檻以上的公司,或者排除那些在特定 ESG 方面表現不佳的公司。 [丁] 將 ESG 表現納入企業估值模型中: 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嘗試將 ESG 因素整合到其企業估值模型中。這可能包括調整預期現金流、折現率或使用其他指標來反映 ESG 因素對公司長期價值和風險的影響。 因此, [甲]、[乙]、[丙] 和 [丁] 都是機構投資人將 ESG 因素納入投資流程的常見且有效的方式。